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大盘点(一) 必考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命题新动向】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当然也是新课标高考的必考内容.物体的位移、速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是重要概念.从近三年高考看,单独考查本章知识较少,较多地是将本章知识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典型实例,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典题1】2010年11月22日晚刘翔以13秒48的预赛第一成绩轻松跑进决赛,如图所示,也是他历届亚运会预赛的最佳成绩。
刘翔之所以能够取得最佳成绩,取决于他在110米中的(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C.平均速度大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解题思路】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根据x=Vt 可知,x 一定,v 越大,t 越小,即选项C 正确。
【答案】C必考二、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命题新动向】 受力分析是高考中不可能不考查的一个重要考点,几乎渗透到每个试题中,通过物体的共点力平衡条件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往往需要有假设法、整体与隔离法来获取物体受到的力,有的平衡问题是动态平衡,试题往往设置“缓慢”的字眼来表达动态平衡,需要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来解题。
【典题2】如图所示,光滑的夹角为θ=30°的三角杆水平放置,两小球A 、B 分别穿在两个杆上,两球之间有一根轻绳连接两球,现在用力将B 球缓慢拉动,直到轻绳被拉直时,测出拉力F =10N 则此时关于两个小球受到的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A 受到重力、杆对A 的弹力、绳子的张力B 、小球A 受到的杆的弹力大小为20NC 、此时绳子与穿有A 球的杆垂直,绳子张力大小为2033ND 、小球B 受到杆的弹力大小为2033N 【解题思路】对A 在水平面受力分析,受到垂直杆的弹力和绳子拉力,由平衡条件可知,绳子拉力必须垂直杆才能使A 平衡,再对B 在水平面受力分析,受到拉力F 、杆的弹力以及绳子拉力,由平衡条件易得杆对A 的弹力N 等于绳子拉力T ,即N =T =20N ,杆对B的弹力N B =2033。
【答案】AB必考三、x -t 与v -t 图象【命题新动向】纵观高考试题,没有哪一份试题中没有图象。
图象作为一个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高考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体现。
各种图象的共同点基本上围绕斜率、图线走势以及图线与横纵坐标围成的面积这三个方面。
【典题3】图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关于这个质点在4s 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B 、4s 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C 、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D 、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m ,而位移为0【解题思路】在v -t 图中判断运动方向的标准为图线在第一象限(正方向)还是第四象限(反方向),该图线穿越了t 轴,故质点先向反方向运动后向正方向运动,A 错;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分为第一象限(正方向位移)和第四象限(反方向位移)的面积,显然t 轴上下的面积均为2,故4s 末质点回到了出发点,B 错;且4s 内质点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路程为4m ,位移为零,D 对;判断加速度的标准是看图线的斜率,正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方向、负斜率比啊是加速度反方向,倾斜度表达加速度的大小,故4s 内质点的节哀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方向为正方向,而初速度方向为反方向的2m/s ,C 错。
【答案】D 必考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运用【命题新动向】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对运动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所求解的问题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典题4】生活离不开交通,发达的交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也伴随而来,全世界每秒钟就有十几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
某驾驶员以3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方70m 处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如果驾驶员看到前方车辆停止时的反应时间为0.5s ,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已知该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解题思路】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为:。
由于前方距离只有70m ,所以会有安全问题。
必考五、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命题新动向】高考要求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理解重力加速度的含义。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①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②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加速度为g 。
【典题5】某人站在十层楼的平台边缘处,以0v =20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求抛出后石子距抛出点15m 处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 2).【解题思路】考虑到位移是矢量,对应15m 的距离有正、负两个位移,一个在抛出点的上方,另一个在抛出点的下方,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公式,有 2012x v t gt =- 将x =15m 和x =-15m 分别代入上式,即211520102t t =-⨯ 解得1t =1s 和2t =3s ,-211520102t t =-⨯ 解得3t =(2+s和4(2t s =(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石子距抛出点15m 处所需的时间为1s 、3s或(2s必考六、牛顿第二定律【命题新动向】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力学核心定律, 不仅仅在选择题中属于必考内容,在计算题中也必定涉及到,对单个或多个对象的研究以及瞬时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性时考查的重点。
【典题6】如图所示,三物体A 、B 、C 均静止,轻绳两端分别与A 、C 两物体相连接且伸直,m A =3kg ,m B =2kg ,m C =1kg ,物体A 、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地面光滑,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
若要用力将B 物体拉动,则作用在B 物体上水平向左的拉力最小值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 =10m/s 2)( )A .3NB .5NC .8ND .6N【解题思路】依题意是要求能把B 拉动即可,并不一定要使物体从A 和C 之间抽出来。
考虑到B 的上表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A =3N ,B 的下表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B =5N ,故上表面容易滑动,将BC 做为整体分析,BC 整体向左的加速度大小与A 向右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均设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F -T =(m A +m B )a ,对A 由牛顿第二定律:T -f A =m C a ,当a =0时,F 力最小,解得最小值为F =6N ,D 对。
本题中若F ≥9N 时,可将B 从中间抽出来,而在6N 到9N 之间的拉力只能使B 和C 一起从A 下面抽出来,而拉力小于6N 时,无法拉动B 。
【答案】D【典题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块A 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质量也为m 的物块B 叠放在A 的上面,A 、B 处于静止状态。
若A 、B 粘连在一起,用一竖直向上的拉力缓慢上提B ,当拉力的大小为2mg 时,A 物块上升的高度为L ,此过程中,该拉力做功为W ;若A 、B 不粘连,用一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B 上,当A 物块上升的高度也为L 时,A 与B 恰好分离。
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求(1)恒力F 的大小;(2)A 与B 分离时的速度大小。
【解题思路】设弹簧劲度系数为k ,A 、B 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则x =2mg kA 、B 粘连在一起缓慢上移,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当拉力mg 2时 mg 2+k (x -L )=2mg A 、B 不粘连,在恒力F 作用下A 、B 恰好分离时,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k (x -L )-2mg =2ma以B 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g =ma联立解得F =3mg 2(2)A 、B 粘连在一起缓慢上移L ,设弹簧弹力做功为W 弹,根据动能定理W +W 弹-2mgL =0在恒力F 作用下,设A 、B 分离时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FL +W 弹-2mgL =12×2mv 2 联立解得 v =3gL 2-W m【答案】(1)1.5mg ;(2)3gL 2-W m 必考七、超重与失重及整体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命题新动向】超重与失重是牛顿定律的重要应用,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
它实际上是对独立方向上的加速度的产生的根源的分析方法。
也是对整体法的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
【典题8】倾角为37°的斜面体靠在固定的竖直挡板P 的一侧,一根轻绳跨过固定在斜面顶端的定滑轮,绳的一端与质量为m A =3kg 的物块A 连接,另一端与质量为m B =1kg 的物块B 连接。
开始时,使A 静止于斜面上,B 悬空,如图所示。
现释放A ,A将在斜面上沿斜面匀加速下滑,求此过程中,挡板P 对斜面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所有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均忽略不计,sin37°=0.6,cos37°=0.8,g =10m/s 2)【解题思路】设绳中张力为T ,斜面对A 的支持力为N A ,A 、B 加速度大小为a ,以A 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m A g sin37° -T =maN A = m A g cos37°以B 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T -m B g = m B a联立解得 a = 2m/s 2 T =12N N A =24N以斜面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后,在水平方向F = N A ′sin37°-T cos37°N A =N A ′解得 F = 4.8N(或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 m A a cos37°=4.8N )【答案】4.8N 【典题9】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弹”这个词也是他的创作。
导弹制导方式很多,惯性制导系统是其中的一种,该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是加速度计,如图所示。
沿导弹长度方向安装的固定光滑杆上套一质量为m 的绝缘滑块,分别与劲度系数均为k 的轻弹簧相连,两弹簧另一端与固定壁相连。
当弹簧为原长时,固定在滑块上的滑片停在滑动变阻器(电阻总长为L )正中央,M 、N 两端输入电压为U 0,输出电压PQ U =0。
系统加速时滑块移动,滑片随之在变阻器上自由滑动,PQ U 相应改变,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制导。
设某段时间导弹沿水平方向运动,滑片向右移动,031U U PQ =,则这段时间导弹的加速度( D )A .方向向右,大小为m kL 3B .方向向左,大小为m kL3C .方向向右,大小为m kL 32D .方向向左,大小为m kL32【解题思路】通过滑块的移动,改变触头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变化,从电压表的读数得知加速度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