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在笔者开始对这一论题展开讨论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来自全国少工委的数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被教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高达5000万人以上。
仅这一数字而言就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虽然我们对这一数字的准确与否无法去核实,但是这一个数字却可清醒地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还担负着转化好后进升这一艰巨而又长远的工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先教师应转变对后进生的不良看法这取决于每位教师的素养和阅人的正确态度问题。
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次和同行同事聊及后进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许多教师都习惯于用一种消极的、静止的、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
在他们看来似乎每一个学生一旦成为了后进生就难以改变甚至是无可救药了。
笔者认为以这种以点带面的看法是极为不对的。
要知道古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一个人有了缺点或者错误是可以弥补或者改正的,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幼稚的孩童呀!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们每以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首先要转变对后进生的不良看法,树立一些新的观念,比如:1.对待后进生我们要以积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谈到这里,我在况晨光老师编着的《感悟教育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谈的就是对后进生的一种积极的看法,江苏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先生有这样句话说得好∶ 好学生是个宝,差生也是个宝,要把差生看成是一种资源,一种课研题源。
对!我们应该把后进生看成是一种资源,一种尚在开发中的资源,这样的资源一旦开发成功,不就是蔡林森校长所说的那个宝了吗?他们还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
这就告诫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待后进生在认识上应由恨铁不成钢逐步转变为惜玉不成器,要用爱护和帮助替代过去那种批评和歧视,千万记住一定不能够对后进生说你不行,不能够让他们总是面对失败,要学会欣赏他们,要善于用赏识的目光去面对每一个后进生,争取能够让他们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勇气和信心,这样教师再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帮助,笔者认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转化效果。
2.对待后进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美国人曾经做了个很有名的研究实验,就是对3000名学生跟踪了50年,每5年回访一次结果发现在校成绩和他们后来的成材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由此我想到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 做教师的要时刻想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样的话说得简直是经典极了。
据笔者学习了解爱迪生、爱因斯坦、林肯、牛顿、巴尔扎克和中国的童弟周他们曾经都是后进生,但是最终他们成为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位印象最深刻的科学家,那就是在2002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先生曾在大学的多次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的成绩,而就是这个倒数第一者,偏偏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第一。
这样的人太多,真实举不胜举。
这么多的事例无一不在启示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难以预料的,后进生只是暂时表现为相对较差的学生,千万不能够冷眼扼杀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平常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中蕴藏有大量的人才资源。
今天的后进生也许明天的佼佼者甚至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所以笔者认为对待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我们必须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3.对待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我们不能够用静止单一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们要用多元的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后进生并不是什么都差甚至永远都差。
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在和后进生的交往中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不同的后进生存在有不同的天赋、潜能和强项智慧。
比如:我的班级中就有一个学生杨某学习成绩很差,属于班级中的倒数人物,我在辅导他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的记性特别好,平时都是不用心贪玩而导致学习成绩差。
找到了学生的长处鼓励其发展,就会使学生因为一方面的转变而带动其它方面的进步。
上述说明我们身边的后进生都存在有自己不同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将来的发展空间也是多向的多层次的。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后进生的身上发现他们的天赋和才能,不能够用同一标准或者用同一把尺子去培养和衡量本身就存在个性差异的所有学生,也可以说∶ 要因材施教或者叫对症下药吧!其中尤其不能简单地把那些智力水平和分数较低的学生草率地,不负责任地视为后进生,让其总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尊严。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这一个问题上都必须采用多元标准,多把尺子去认识学生,培养学生和评价学生。
只要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都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好学生。
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始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 不存在差生,只存在差异,学生的差异是一种特殊的潜质,不是一种差距;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争取让他们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上面讲到的其实就是强调,教师一定要对身边的后进生有一种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去关爱他们、去鼓励他们、去支持他们,并且发现和发展他们。
二、研究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差不是天生的,应该有一定的形成原因。
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作了如下方面的研究分析:1.家庭方面的原因。
都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很有道理,笔者亦如此认同,因为孩子的更多生活空间是在家庭中,而家庭中的不同生活模式和不同的教育模式甚至是各种差异,就形成了孩子的一定的个性差异了,例如:①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或者不当。
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经常开展家访工作,从许多家庭中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存在有错误与不当之处。
笔者发现在家庭中父母要么溺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百依百顺的温柔习惯于朕即真理;要么就粗暴,让孩子在呵斥中和棍棒中疏远了感情,这样以来无疑就形成懒惰和散漫的个性,这样以来就有可能逐步成为一名后进生。
②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行为不端正。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道理,但是我们的部分家长却没有用自己健康积极的言行去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健康积极的良好的影响。
反而有这样的一些家长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语粗俗、沉迷赌博和色情等一系列不良言行却对孩子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很不好的影响。
③家庭离异。
家庭离异是最常见的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家庭的离异最大的受伤害者就是无辜的孩子。
我们大家都很明白,一个真诚和睦的家庭,就是孩子生活温馨的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和睦的家庭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
相反,如果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打架,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生活的阴影,甚至会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
由于父母的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他们的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的孩子渐渐的成为了学校中的后进生。
2.对于后进生的形成,学校也有一定的因素。
这里主要讲的是,我们多数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存在问题,同样也会使学生逐步的跨进了后进生的队伍之中。
所以教师要如何转变好后进生,在分析研究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时,不能够不分析学校方面的原因。
而学校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学校教师对后进生的重视不够甚至歧视后进生。
关于这一点,着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他编写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说到∶ 关于教师对后进生的歧视,是他在一次对后进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惊人发现。
相当多的后进生诉说,他们从小学起就成为了孤独的臭小鸭,经常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是各种体罚或者变相的体罚。
当然笔者认为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是后果却是不但使这些学生从小就丧失了自信心更丧失了自尊,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后进生的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于对教育的敌意。
所以我们前面就首先谈到,我们存在有歧视后进生心理的教师,必须转变对后进生的一切不良的看法。
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
形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上采用了一刀切。
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学优良传统,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习惯于让所有的学生齐步走,这样一来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后进生。
③ 后进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多次尝试着失败。
人们常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句话对于相当多的后进生而言,就是失败是失败之母了。
面对后进生的第一次失败,教师或者其他教育者(家长)等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上的关怀和帮助,致使学生沉重的自卑感成为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如此恶性循环,本来可以学得不错的学生,就成了教师眼中的瘟猪仔!3.除开一切外部因素外,后进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
关于后进生个人方面的原因,笔者很赞成着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说。
李镇西老师在他的一本书名为《做最好的老师》中说到,后进生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个人方面的原因,李镇西老师将这方面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①街头结交。
就是说学生在生活中不正当地交友,因此而染上一些社会恶习,无疑这也是形成后进生的一重要原因。
②身体状况。
后进生的体质较弱或者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也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沦为后进生。
③智力状况。
因为学生客观地存在身理,心理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中落后的原因。
笔者在归纳前面内容的同时认为,其实后进生的形成,其重要原因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我们的教师真正找到每一位后进生之所以相对差的根本原因后,就完全可以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和转化身边的后进生了。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的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也是笔者总结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指出。
三、要研究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措施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教师除了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因为没有找到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措施这种新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外,关键是要能够与时俱进寻找到一套能够有效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或措施,才能够达到转变的效果和教师预期的目标。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实践中,笔者认真地研读和学习了着名教育专家况晨光老师编写的一些文献资料,如:《感悟教育》等,并且将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理论付诸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其中自然是收获颇多受益非浅啊!况晨光老师曾经提出了几点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措施,在这里笔者将它整理于后与大家共同研究参考:1.对待后进生千万不能够冷淡,要动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