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的形成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了绝对的霸主地位,这源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美元霸权的实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霸权和战后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发展的新态势。
美元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即作为一种不兑现纸币的美元担当着国际金融体系结构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具体而言,自1971年以来,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不是以黄金为基础,而只是建立在迫使所有关键商品都以美元标价的美国地缘政治实力之上。
因为是二战之后,作为主战场的欧洲经济一落千丈,东亚的中国更是经历百余年的战火,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
相对于亚欧,远在北美的美国是唯一没有被战火波及本土的国家,又因为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将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政府调控。
所以美国的资本积累极其丰厚,常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所以在战后,美国是世界上黄金储备最丰富的国家,银根也最稳定。
美元也最有实力成为通用货币,当然,发展到现在,经济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主要方面一是本国银根不稳定,有大量的国债掌握在中国等大国手里。
二是欧元的冲击,“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组成的政经联盟,拥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力。
是对美元冲击的主要力量。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也被简化
的形容为增印钞票。
通过增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以此来达到刺激经济,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
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便不会凭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
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故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
另外,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很容易地流向国际市场。
由上观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够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分别的影响。
第一,流向实体经济。
这种情况下,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货币幻觉,促进真实经济的增长。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
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和GD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也即通货膨胀。
第二,流向虚拟经济。
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代表虚拟经济规模的全球金融资产名义价值与全球GDP早已相去甚远,仅金融衍生品一项即逾600万亿美元。
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当大量货币流入
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
第三,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
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
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
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第四,流向国际市场。
这种流向又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追逐大宗商品,主要为石油、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另一种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在分享这些国家高速增长的红利之时,追逐这些国家货币升值以及息差扩大带来的收益。
当大量美元流向有限的商品时,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暴涨;而当美元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时,就会给这些国家带来通胀,或者资产价格泡沫。
由上述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影响可以看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物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热钱的流入和过多的美元追逐有限大宗商品引起的价格暴涨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首先看热钱流入。
热钱(主要是美元)流入中国,扩大了外汇占款的规模,直接导致了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被动增加。
在银行高昂的放
贷热情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又会引起经济中广义货币(M2)供应的快速增长。
因热钱流入所致的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中,一部分流入实体经济,如炒作农产品等,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相当部分的货币还会涌入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虽然资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充当容纳短期逐利资本的“池子”,从而避免过剩的流动性冲击整个实体经济,但显然这种“池子”本身并不保险。
相较于实际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膨胀给经济带来的潜在威胁可能要大得多。
更何况资产市场“池子”中的货币难以驾驭,或迟或早会流入实体经济,引起实际物价水平的上升。
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及与发达国家的息差扩大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国际游资流入中国的动力也将持续存在,因此可以预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在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之同时,也必然加大热钱流入中国的力度和规模,增大我国通货膨胀之压力。
另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也会增加国际市场美元供应,美元有进一步贬值趋势。
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度量衡,美元贬值与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将共同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行。
在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这样一种贸易结构下,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和迅速地传导至我国,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