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

美国统治集团向全球推销美元,经历了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

二战的结束,为美元扩张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创造需求阶段,经济援助、提高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金本位制,是美国统治集团采用的主要办法。

战后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美国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

上世纪40年代末,欧洲要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欧洲需要大量资金,美国借助或直接操纵国际组织,采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有效地扩张了使用美元的地区和领域;70年代后,美国利用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推出“华盛顿共识”,为美元在全球自由流动扫除了民族国家的政策障碍。

更有甚者,美国直接鼓励拉美国家放弃本国货币采用美元作为官方货币。

在金融市场全球化之前,国际实物贸易是对货币需求最旺盛的市场。

利用各种名义和手段,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是刺激第三国使用美元,增加购入美元数量的主要手段。

美国当局以稳定币值为名,要求世界贸易中的初级商品交易如石油、矿石、谷物等,和大型装备如飞机等,都要采用美元结算。

这些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创造出上万亿美元的货币需求。

有国际评论认为,美国之所以发动伊拉克战争,原因之一就是萨达姆公开要求用欧元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

在全球牢固树立美元的信誉形象,是推动美元进入世界各个角落的需要,因此也就成为美国历届政府共同追求的政策目标。

让美元与黄金挂钩,是树立美元形象与信誉的最好策略。

亚洲国家对美元的称谓“美金”即是一个典型的印证。

在亚洲,人们心目中握有美元就是握有黄金。

美国纸币能赢得这么高的信誉,功劳当然要归属金本位制度。

问题在于,“美元”变成“绿纸”之后,美国并不纠正人们对美元的盲目崇拜,而是滥用他人的信任,无偿占用他人的财富,使美金成为霸权主义者掠夺别人财富的工具。

认真回顾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采用金本位制和放弃金本位制,分别是美国在创造需求阶段和满足需求阶段使用的标志性工具。

这两种不同的货币发行制度只是美国政府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工具。

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金本位制的结束标志着美国进入了充分满足世界市场对美元需求的新阶段。

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创造需求上无所作为。

恰恰相反,在新自由主义的强力推动下,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致使全球的金融交易量飙升,推动美国的美元资产不断膨胀,它吸纳了数不清的美钞。

金融自由化为美国统治集团借助美元霸权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权铺平了道路;而无节制地输出美元纸币,就是这种剥夺的核心。

根据美元输出的强度,大致可以区分出这样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末,为第一个阶段。

美国在这30年累计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货币达1万亿美元左右。

第二阶段从21世纪开始至今,在短短6年时间内,美国仅通过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两项就输出货币达2万亿美元。

至于美国到底发行了多少货币,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勾勒出美国发行美元的大致规模:在2005年的国际储存货币中,美元占到70%的份额;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美元占到68%的份额。

美国利用“绿纸”无偿占有他人财富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美国滥发纸币,以印刷费为代价换取了他人大量财富。

如果把美国开展双边贸易所需要的美元视为正常需求的话,放手让第三国之间使用美元从事国际贸易,就是美国无偿占有他人财富的“狐狸尾巴”。

由于美国人掌握了话语权,于是人们就只能知道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多少好处,而不能知道或者明白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大量使用美元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好处。

其实,明白此道理并不复杂。

第三国用美元支付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首先要挣取美元,挣取美元就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产品供美国人消费;而美国的全部代价只是维护美国神话并付出印制美元的费用。

人们使用美元的数量越大,美国人从中得到的实惠就越大。

无论美国人如何辩解,都无法改变这种交易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实。

在此,仅以2005年的世界贸易为例,揭示美国当局利用金融霸权无偿占有世界人民多少财富。

2005年的世界贸易总量是21.5万亿美元,其中68%是以美元结算,也就是说有14万亿是用美国货币结算。

从中扣除美国的双边贸易3万亿美元,第三国之间贸易总值为11万亿美元。

这就是说,第三国为拥有从事11万亿贸易所需要的美国“绿纸”向美提供了等值的商品和服务。

虽然目前还无法提供确切的量化数据,但谁都无法否认: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这样数量的额外好处,恐怕都能活得和美国一样富裕。

从这个视角来研究美国社会的繁荣、富裕,人们恐怕不能不对这种繁荣的内生性质产生怀疑。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先后出现了英镑霸权和美元霸权。

”英国人以债权人的面目来统治和维持金融帝国的秩序;美国人却在滥发纸币之后,以债务国的面貌出现在美钞和军队搭建起的世界金融舞台上,并且和世界人民上演了一出美国人充当银行家、其他国家充当储户的活剧。

美国政府利用美元资产缩水和世界经济大动荡来威胁全世界,利用人们对巨额亏损的恐惧心理和对美国武力打击的恐惧心理来维持“银行与储户”的关系。

美国人借钱的手法主要有两个:一是熟练地运用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与世行相关的区域性借贷机构,使之为美国财政部提供强制性的贷款。

二是采用“高息”揽储的办法吸引境外投资人购买美国政府债券。

美国财政部在向“储户”开具价值可疑和必然缩水的“借条”后,便利用储户的钱再去挣钱。

2005年的数据表明,美国10年期债券的名义利率是4.5%到5%,减去同期通货膨胀率2%到2.5%,美国实际给大家的储蓄利息就是2%到3%,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回报率是10.5%。

这就是说,各国把钱借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又把这些钱通过美资公司投出去。

在资金循环过程中,美国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利用他人投资取得10.5%的利润,付给他国2%到3%的利息,从他们身上挣到7%左右的差额。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利集团。

美元霸权将终结于世界的觉醒美元组成的霸权体系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市场经济理论的包装,使我们对美元的霸权性质大有“难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

但是,只要这个货币体系是不公平的,假面具或迟或早会被戳穿。

美元的魔力再大,也改变不了冷酷的现实,也无法阻止人们认知现实的脚步。

美元标志的幸福美景久等不至,而财富的两极分化却日益显著。

美元因获得信誉而取代英镑,也会因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一败涂地。

美国统治集团已经做到让美元或美元资产充斥众多国家的国库。

在此背景下,佐利克所谓的“利益攸关者”就很值得回味。

他是高抬债权人,还是敲打债权人?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发动了一连串局部战争,用兵频率比冷战时期高出近一倍,从未听说它向债权人示弱。

事实表明,“利益攸关者”只是对债权人的敲打。

它提示债权人美国的武力就是最高的和最后的信誉。

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活生生的现实,结论只有一个: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美元霸权,不惜使用武力。

虽然今天美元还是全球流通最广的货币,但是,美国所打造出的信誉与持币人心中的信任已经脱节。

在美国要求全世界臣服它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帮助被剥夺者奠定了他们联合的基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国统治集团无节制地发行货币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各国对构建区域货币体系的兴趣越来越浓。

反剥削历来是一切政治斗争的核心环节。

在现实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建立国际经济联盟,反对美元霸权,也应该成为全世界人民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斗争目标。

美元霸权将终结于世界的觉醒。

美国霸权美元霸权人之道,奉有余,而抑不足;天之道,奉不足,而抑有余。

天道為大。

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在这里很难说明绝大部分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们索性把话题放开。

涉及到国际秩序,或者说是世界利益分配的框架问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霸权的现实存在——要註意的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将“霸权”视作是不含褒、贬之意的一个中性词。

歷史上的任何一个霸权,都会拥有一个属於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经济形态作為依托,同时,这一经济形态也就成為了讨论国际间所有框架的立论基础。

歷史上的霸权,以此大致可以划分為几种形态,一种是陆上霸权。

陆上霸权主要依托农耕、游牧,也就是“物產经济”,它的霸权基本方式是占领,因為只有靠占领土地才能获得物產,它完成这种占领的主要是帝国的步兵和骑兵,水军或者还包括海上军事力量的使用都要围绕著陆上作战进行——比如亚歷山大东征时对舰艇的运用;马路、驛道是那时帝国的神经和血脉,中央权利扩张的幅度必须受到步兵、骑兵的行动方式和速度的限制,而这种扩张的成本非常高,控制的效能则会随著距离的延伸而以很快的速度衰减,蒙古人曾征服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但这个帝国的面积显的过於巨大,已经超越了当时控制手段所能触及到的极限,这可能也是其无法长久存在的一个原因。

经典的陆上帝国——罗马帝国、中华帝国以及玛雅帝国都只能控制欧亚大陆或美洲大陆的某个局部,都算不上是全球性的帝国。

这种陆上霸权大概维持了一、两千年左右的时间。

第二种就是海洋霸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使得物產经济开始向“物流经济”转变,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產生,最终推动產生了帝国主义,这种霸权主要依托商业和贸易,其基础和获利方式都是依靠物流经济,从葡萄牙王国、西班牙王国、荷兰,一直到英帝国,以及美国的早期,都属於海洋霸权,它的暴力特性或说是军事力量使用的著眼点在於控制物流通道,从全球角度看,在克服大的地理障碍方面海军比陆军强,它依托於海洋这一均匀的介质,可以得到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在马汉“海权理论”出现之后,是通过只控制航道要点来控制海洋,再控制物流,因而这种帝国的成本要比陆上帝国更低,所以,在那时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国”。

而在这之间,殖民地作為物產经济向物流经济过渡不均衡的產物,一度成為国际霸权依附於其海洋霸权而存在的另一个特征,而战后由於各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觉醒,也就是那个“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殖民地的维持成本变得异乎寻常的高,而海洋霸权由於它昂贵的成本因此还掌握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而新的世界商业体系业已形成,毛虽不存,皮之仍在,在斗争心理上,殖民国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严重的不平衡,这则直接导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自上世纪中叶起,不得不放弃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又或者,可以把这看作是力量与利益间的一个新的平衡……目前,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正在由物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换,那么现在出现的这个霸权,就应该是“货币霸权”,如果从霸权的暴力特性,这个霸权可以不用去占领,甚至连过去已经控制的要点也可以放弃——由於性价比不合算,美国於是很利索的就丢掉了南越、丢掉了苏比克湾,但她必须要掌握资本的流向,控制“资本流”才是“货币霸权”的基础特征。

先简单的说说“货币经济”,透过现在欧洲国家街头一轮又一轮的反战浪潮往前看,其实从歷史上说,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各个民族在心底实际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这片被人為的割裂开来的大陆上,孕育出了资本主义和现代国家制度,而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又将“统一欧洲大陆”在欧洲人心中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拿破仑、德皇威廉、希特勒……,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於,都将统一的梦想化作了遮蔽这片大陆的滚滚狼烟,而最终的结果则完全不如他们所愿,英、法间的反復斗争為新生於北美的阿美利加提供了足够的外部空间;一战之后,“门罗主义”下的美国因战争获得了财富,同时也正式进到了世界框架的核心区域,世界的核心从欧洲变成了“欧美”,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前面的那个词已经需要颠倒一下顺序,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成了“美欧”,至此,英帝国的王冠如人所愿的滑落了下来,但是,最终则戴在了美国人的头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