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型教师”辨析
我国从1999年起,启动了“跨世纪园丁工程”。
它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其中包括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万名骨干教师),力求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XX年5月,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提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特级教师计划”,务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旨在培养一批“造诣高深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和培养一批“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
这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有远见的安排。
在此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的口号应运而生。
何谓“专家型教师”?假如把它理解为上述《计划》中的“造诣高深的特级教师”和“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的简明概括,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所谓“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与“名师”,那是创设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条件所可能发生的自然的结果,而“专家型教师”则可能作为培养骨干教师的价值取向,影响教师进修与培养的抉择。
惟其如此,“专家型教师”的含义也就值得研究。
“专家型教师”的关键词是“专家”。
专家,一般是指有某种特长学术、技能的人。
“专家型教师”主要指“造诣高深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有时也称为“学科专家”。
可能发生的歧义,首先是对“学科专家”的理解。
在学术领域,基于专业分工,也采用“学科”概念。
如数学学科、物理学科、语言学科等。
每个专业、每门学科领域中造诣精深的人,被分别称为数学家、物理学家、语言学家等。
人们也把他们泛称为“学科专家”;由于每个教师的职责在于使所执教的学科知识被同学所掌握与运用,故“专家型教师”当指“学科教学专家”或“学科课程专家”。
鉴于学者和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
所以,“学科教学专业”是专业分工中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领域。
尽管为了区分“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学专家”,可以说“学科教学专业”是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问题是它的“独特性”何在?据介绍,在“特级教师计划”中,列入了一系列培养特级教师的措施。
如:在教育科研规划中列入“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举办名师教学方法
高级研讨班,以和资助特级教师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此外,通过建立一套制度,使特级教师评选、考核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其中或隐含“学科教学专家”内涵,实际上还属于主要以现有特级教师带动未来的特级教师计划。
至于“学科教学专家”的特定含义,不是此项工作计划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XX年4月21 日,值得注意的是,
曾以整版篇幅告诉人们“教师专业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其中顾明远教授提出:对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
归纳起来有几点:1.有较高的专门知识(所教学科)和技能;2.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临床”实习;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4.有不时进修的意识与能力。
这种简明扼要的概括,指明了“特级教师”(包括“学科教学专家”)必要的条件。
就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作为中小学教师,具备这些条件虽不算容易,倒也不是不可能达到的。
问题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学科教学专家”么?退一步说,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么?
固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比在这些方面素养一般的教师可能取得更好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