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言知识用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借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和富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2课时【复习回顾】朗读课文,考查复习情况。

【问题交流与探讨】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2. 比较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不同。

(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始”前游西山游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攀缘而登,箕踞而遨(积极主动)景: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境界开阔、荡涤心胸)归: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情:为僇(戮)人,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3.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4.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

——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

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

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

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

——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

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6.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7.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提示: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同步练习】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A僇.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 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惴栗..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担心)漫漫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A表修饰关系B表递进关系D表并列关系。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定语后置,与例句同)(A省略句,B判断句,D被动句)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之)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

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是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7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2分)A增其旧制 B入则无法家拂士(弼) C梦亦同趣(趋) D蝉则千转不穷(啭)8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2分)A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 B箕.(名作状,像簸箕一样)踞而遨C虽乘奔.(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9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夫人之有一能 C岂他人之过哉 D不知日之入【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柳宗元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绝:超出、高超 )A.宗元少聪警绝众绝:拒绝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侔:相等、等同C.时人义义:以……为义 D.以男女质钱质:作抵押(作人质)(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执友 )A.吾与禹锡执友..还于京师.. 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C.览之者为之凄恻..必有师.. D.古之学者(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A.以:已经 B.形成 C.写 D.是)①其以.没者②动必以.文③为.骚文十数篇④便为.永诀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B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

②当时流辈咸推之。

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⑤即草章奏。

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A.⑦②⑥ B.②⑦⑧ C.③④⑥ D.①⑥⑧(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贬为永州司马 B.居位不久的不是顺宗 D.已被重用过)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

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

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译文(1)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3)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译文: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

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

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

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

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

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

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