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产品概念定义的再探讨一旅游产品定义的三大争论
关于旅游产品的定义,历来存在很大的分歧。
总结起来,目前主要在下面三方面有争议。
争论之一:产品和商品之争
在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把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是作区别对待的,旅游商品特指旅游购物品,旅游产品把旅游购物品排除在外。
有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称谓有欠妥之处,在经济学中产品和商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商品(Goods)的本意是指为交换或买卖而生产的物品,本身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而产品(Product)的本质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本身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交换价值。
慎丽华在其著作中认为[1]: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用货币交换而生产的实物和劳务组合,既具有使用价值——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旅游经历,又具有交换价值——旅游者必须花费一定的货币、精力和时间才能获得旅游经历,应该称为“旅游商品”。
刘敦荣和吴广孝分别将其著作直接取名为《旅游商品学》和《旅游商品开发实务》。
我个人认为,还是叫旅游产品好。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确有商品和产品的区别,产品拿到市场上才称为商品,但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变为商品销售出去。
从这种意义上讲,产品和商品是同一种“东西”。
周振东编的《旅游经济学》中说[2]:“旅游产品实质上是旅游商品”。
西方经济学中,只有产品这个概念,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于交换称为“物品”。
如果要在概念上与国际接轨,还是应该叫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中当然包括旅游购物品。
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这两个概念在我国旅游界如此混淆,是因为有些人还没能完全从旧体制和旧思维中解放出来。
争论之二:旅游产品和旅游业产品之争。
学界比较认可的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林南枝、陶汉军两先生的界定为代表[3]:“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以旅游活动需要的全部服务”,“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
谢彦君先生认为林、陶定义“比较宽泛”,又提出了自己的定义[4]:“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的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旅游产品具有几乎可以满足旅游者旅游期间一切需要的效用和价值”。
上述定义体现的是“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认识”,但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同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是“同一个东西”吗?曲玉镜女士撰文从旅游需要、旅游购买以及旅游活动等方面分析得出[5]:“…旅游经历‟与…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根本无关”,“旅游业提供的产品应该称为旅游业产品”,“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产品才是名
符其实的旅游产品”。
关于旅游产品和旅游业产品的区别推理,从理论上说是无懈可击,但是否一定要将“旅游产品”改为“旅游业产品”,我认为没有必要,正如我们不将“救火”改为“灭火”一样,我们须要注意的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不必在乎名称上是否多一个字,业界己经将这种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东西叫“旅游产品”,也没有引起现实使用中的混乱,就没有必要为其“正名”了。
但如果说“旅游经历与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无关”,那就不对了。
旅游经历是旅游者真正要买的东西,但如果没有旅游企业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品,这种经历就无从获得。
“旅游经历”是旅游产品中最核心的部分,西奥多.莱维特曾经指出[6]:购买者“并不是要买1/4英寸的钻头,而是要买1/4英寸的钻孔”。
有了这种认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才能作到有的放矢。
争论之三:生产的主体之争
旅游产品是谁生产,又是谁来购买?根据目前的定义,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是旅游企业,购买者是旅游者,或最终是旅游者。
这己基本达成共识。
曲玉镜女士从“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产品”出发,认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而“凡形成于某种活动中的产品都是该活动的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体通过施加其体力或脑力于客体之上生产出来的”,故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生产出来的[5]。
此处曲女士所指的旅游产品,区别于旅游业产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拍照、录像、题词、绘画、考查、狩猎、垂钓、采集等行为的产物——照片、音像、楹联、画卷、游记、资料、猎物、标本,甚至奇花、异草、珍木、怪石”。
如果这些东西旅游者的目的是用来“交换”,则与目前旅游界采用比较多的“艾思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谋利的活动——相矛盾。
如果其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则这些东西只能是旅游活动的衍生物,而非常义中的旅游产品。
说“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者生产的”,从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者的一段旅游经历——来看,好像是正确的。
旅游经营者提供的同样的旅游产品,不同的旅游者购买后获得的“经历”会完全不同,这不同于“1/4英寸的钻孔”可以度量,而“经历”完全是一种心理、精神体验,不同的旅游者借助于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会产生(生产)出不同的“经历”。
而旅游经营者只是促使旅游者获得一种美好的、满意的体验。
但任何一件产品的核心部份就不是一件现实意义上的完整产品,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只能说是旅游者购买了“产品”且消费了“产品”以后得到的一种“效用”,这正是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所在。
可见,旅游产品的“经历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界定旅游产品定义的的四个原则
那么什么是旅游产品?如何给旅游产品下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
个人认为,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界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可操作性。
哪些是旅游产品?哪些不是旅游产品?尽量明确化,便于旅游业操作。
(二)要具有市场观念。
旅游产品肯定是旅游市场所接受的东西。
(三)要具有发展的观念。
伴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产品的概念肯定有新的变化,定义要给发展留下空间,各种思想或理念己成为旅游者的购买对象。
(四)要具有大旅游的观念,要考虑旅游产品的组合性,系统性。
而过多地争论对旅游发展是不利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定义反而把思想搞乱了。
三新的定义及说明
因此,我认为这样来定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旅游市场的并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取、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
它包括各种有形物品、服务、地点(或区域)、组织和想法以及它们的组合。
对上面定义作以下几点说明:
(1)旅游经营者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
(2)“提供”而非“生产”,因为旅游企业中有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也有旅游中间商。
(3)购买旅游产品的虽然最终是旅游者,但中间商的存在,用“人们”比用“旅游者”恰当。
(4)旅游中间商购买旅游产品目的在于获利,旅游者购买在于获得一段旅游经历。
(5)旅游的发展已经把地点、组织、想法作为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进行交换。
从这种意义上说,一旅游地、一个景点、一条旅游线路、一间客房、一次午夜供餐、一件旅游纪念品、一次特殊服务、一次民俗歌舞、一条咨询建议、一个在会议中心召开并以团队价格安排与会者住在附近饭店的大会等,以及这些的各种组合,只要是用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都是旅游产品。
总之,从形态上讲,旅游产品有“点”、有“线”、有“面”(包括“体”),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从单项要素讲,形态多种,旅游者一次旅游活动又是这些不同形态的要素的组合。
参考文献
1慎丽华.旅游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周振东.旅游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谢彦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曲玉镜.旅游产品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6 Fhilip Kotler John Bowen JamesMakens&.Market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 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