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人教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单元检测(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选择题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

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

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④说法正确;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②说法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

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B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表明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④符合题意;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符合题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①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以原生态的傣族村寨为载体,向游客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

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D“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②正确;“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质,即包容性特征,④排除。

5.为扶持发展曲艺、木偶和皮影艺术,激发曲艺、木偶剧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团体创作生产活力,文化部定于2017年11月下旬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传统文化的特征。

①混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古老的“灯影戏”将绘画、刻纸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②④;③与题意无关,排除。

6.如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

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

这说明“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选D“中国元素”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就是个性,该标识通过书法和汉字的丰富内涵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④正确;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②错误,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实践。

7.“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

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解析:选A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寓指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只要有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回答8~9题。

8.《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

以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A.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C.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D.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解析:选D题意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A项表达的是诚信思想;B项体现的是深厚情谊;C项体现的是坚强的毅力都不符合题意。

9.5 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爱国主义()①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②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③奠定了中华民族立业根基④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③错误。

10.2017年10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秋节,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B.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解析:选B中秋节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故排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B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能积聚正能量、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国家富强,②④正确,答案为B项;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我国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错误。

12.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

”今天来自各行各处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

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继承和发展,故①③正确。

②说法错误,因为雷锋精神展现不了时代精神,同时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13.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

“礼之用,和为贵。

”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

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里找出关键信息。

“自先秦至当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团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