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胡弓法大全精编版

二胡弓法大全精编版

二胡弓法大全:断弓断弓也称之为“保持音”,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

断弓,顾名思义也是使音符断开的一种运弓技巧,是顿弓的姐妹弓法,常与顿弓合起来使用。

断弓与顿弓的相同之处是:不论是分弓还是连弓,音与音之间都要断开。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1、断弓的发音比顿弓略长。

2、断弓要求发音时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带有弹性。

而顿弓则要求发音短促,富有弹性。

3、在演奏法上,断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终保持对弓子的力量,不可松开。

它的停顿是靠弓子停止运动来实现的,其中没有弓毛对弦压力紧松的变化。

因此发音是头尾平行的线段状。

而顿弓的发音则是富有弹性的点状。

断弓和顿弓一样,也有分断弓(即一弓演奏一个断弓音)和连断弓(即一弓演奏多个断弓音)之分。

演奏连断弓时,要注意弓毛始终贴住琴弦,在连弓状态下靠弓子均匀的停顿来完成音符之间的间隔。

顿弓顿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它与跳弓“▽”是两种不同的弓法技巧)。

顿弓的“顿”是停顿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

顿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同时配合弓子的拉推运动,以发出短促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来。

它的实际发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时值,另一半时值休止。

演奏外弦顿弓时,右手如同拧螺丝刀的动作,轻微敏捷地向左(拧松螺丝的方向)转一下,这样拇指就会对弓杆施加一个力,同时中指也要向外顶一下弓杆,使弓毛贴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运动,以发出声音。

当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要立即停止运动,右手复原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离开弦),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外弦的顿弓动作。

演奏内弦顿弓时,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向内有弹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贴住内弦,同时配合弓子短处的推拉运动,以发出声音。

在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无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内弦的顿弓动作。

在顿弓换弦时,弓子要始终保持平直运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来改变弓毛的贴弦方向,而不应该用弓子前后晃动,或上下点弓头的方法来帮助换弦。

在演奏顿弓时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于内屈或偏于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松弛,不可紧张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运动,不能有类似击打的上下动作,以避免打琴筒发出杂音。

顿弓包括“分顿弓”和“连顿弓”两种。

分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一个顿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来演奏。

连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顿音,多则可奏二三十个顿音。

中速的连顿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分顿弓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个顿音动作后,连顿弓要以相同的弓向来演奏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顿音。

快速的连顿弓也称“飞弓”,在演奏方法上与中速的连顿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来奏出顿音的。

将快速连顿弓的动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近似颤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况很少)的结合。

在演奏快速连顿弓时,全右臂都要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一面颤弓一面往外拉(或往里推)来奏出连续的快速顿弓。

其关键在于颤弓要匀,拉弓(或推弓)要稳,两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当,左手的按指动作还要与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连顿弓时,有两点需要特别的注意: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个顿音都能拥有一份长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顿音用弓过多,而后面的顿音弓子不够用。

2、如果一弓内顿音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将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学习者在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点:1、演奏顿弓时弓子向上翘起,给顿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杂音。

2、发音后右手没有放松,致使弓毛压迫琴弦,制止了余音,这样演奏的顿弓缺乏弹性。

3、发音过长,使顿弓与保持音相混淆。

颤弓颤弓也称为抖弓或碎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为“///”,写在音符的右下方。

颤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复推拉运动,从而发出类似琵琶轮指一样碎密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重复。

这种弓法演奏渐强、渐弱或自由延长等都较为方便。

弱奏时多用于描写辽阔、宁静、遥远的意境。

强奏时多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和渲染热烈的气氛。

颤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快弓很相似,它也是将动作的“轴”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为平衡的两端。

以大臂微微的紧张颤动,带动肘部振动,通过“轴”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地也就带动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运动了。

颤弓与快弓的区别在:1、颤弓的换弓频率远比快弓要快;2、快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可控的,而颤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不可控的,一拍颤动八下或十下都可以;3、颤弓常根据力度的强弱变换用弓部位,而快弓的用弓部位一般都放在弓子的中部;4、快弓要求发音清晰,每个音要呈点状,因此贴弦要实;颤弓则要求震颤细密,使发音由点组成线状,因而贴弦度与快弓相比要小一些。

演奏好颤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紧张,以支撑住小臂。

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适当的紧张度,过于紧张会使发音僵硬,且不能持久;过于松垮又会使颤弓不易控制,发音模糊。

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对放松,做到上紧(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

颤弓在弱奏时用弓部位可靠近弓尖,贴弦不要太紧,震颤的幅度要小,一般在一二公分左右,但频率一定要快。

在强奏时用弓可靠近中弓部位,贴弦要实,震颤幅度要大,一般可在五公分以上,频率不一定太快。

颤弓不论强弱,都要注意震颤均匀和避免拉推弓发音不统一的不良倾向。

二胡学习者在颤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手臂的紧张度控制或分布不恰当;第二,频率过慢或震颤不均匀,使颤弓的效果变成了“一盘散沙”;第三,弓子运行不够平直,呈斜线运动或呈圆圈状运动。

快弓快弓,是指以每分钟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种弓法。

快弓是二胡演奏必须掌握的一种高难技法,也是目前学习二胡的朋友感觉到最难把握的。

为什么说快弓比较难掌握呢?这是因为它需要演奏者两手的密切配合,而且必须做到音位准确,时值均匀、发音清晰、富有颗粒性,而且在快速的乐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换弦、快速换把等高难技巧,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难度。

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况常作为衡量一名二胡演奏者掌握技术程度的高低。

在以往的二胡教科书里,有人一直认为快弓是分弓的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分弓动作动作再加快缩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动作。

但随着现代二胡技法的飞速发展,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

“长弓的动作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是正确的,但快弓的演奏动作,就不是简单的分弓动作的再加快缩小了。

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长弓与快弓的动作枢纽(即运动的“轴”),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了。

长弓:在拉弓时,随着以腕部为先动点向右拉出,右臂逐渐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时,以大臂内收为先动点向左推进,小臂和手腕随之而回归,直至弓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奏长弓时,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即拉弓时都向右伸展,推弓时都向左回归,它们运动的“轴心”在肩部。

分弓:因其速度并不太快,其动作的“轴”仍可放在肩部。

快弓:在拉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右运动,而肘部却要向左摆动;推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左运动,肘部却要向右摆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时,手和肘是同时向对方的相反方向均匀地摆动的,它们运动的“轴心”应放在小臂的中间。

这些就是长弓、分弓和快弓在运动“轴心”方面的差异。

快弓的贴弦度比起长弓和分弓来要大得多,而且这个贴弦度是需要始终保持的。

就是说,在换弓时弓毛也要紧贴着琴弦的,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声音头。

这样的奏法如果放慢来演奏,声音会很噪,不好听,但加快演奏,其发音就会显得清晰、饱满。

如果在换弓时贴弦度不能保持,使每个音都失去了音头,奏成枣核形,那么快弓的发音就会是“呼噜呼噜”地含混不清了。

那么,我们演奏快弓时,左右手都各自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能?在演奏快弓时,右手是主动因素。

节奏的快慢、句首的音头、强弱的变化等等,都由右手来掌握和控制。

演奏时必须做到:第一,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非常准确、均匀;第二,每个音的音头要清晰、果断;第三.强弱变化或快速换弦等都不能影响速度的稳定。

在快弓演奏过程中,左手是处于被动因素的,对它的要求就是要使按指的“点”准确地和右手每个音的音头对在一起,不论音符多么复杂,或是换把、跳把多么困难,都不允许使动作滞后,而与弓子的音头错开。

但实际上,快弓的“难”主要就难在左手上,因为两只手相比,左手的动作要复杂的多,按指、换把、跳把等动作,都是由左手来完成的,而且都必须在音与音之间极为微小的间隙中完成,同时还要保证其音准,这确实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演奏者通过大量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因此,练习快弓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从慢拉开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再按照乐曲中所规定的演奏速度来演奏快弓。

(另外我感觉拉快弓手的动作形式很重要,左右手要套准.拉弓有点像生煤炉摇扇子的动作)连弓用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符的弓法,我们就称之为连弓,在二胡的乐谱上,是用连线来表示的。

连弓通常用在抒情、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要求发音圆润、连贯。

连弓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少则两个音一弓,多则二三十个音一弓,而且连弓中每一个音的时值也往往不同,加上强弱的变化等等,就使连弓的演奏变得非常复杂了。

演奏好连弓有如下四条原则:1、要掌握好弓段的合理分配,演奏几个音的连弓,就要将有效弓段平均分成几份来使用,只许略有“盈余”,不许梢有“超支”,以避免弓子不够用。

如果是时值不同音符的连弓,就要以最小的时值为单位来分配。

2、一弓内音符多、用弓较长的连弓在运弓上与长弓一样,也受着弓子杠杆作用的制约,因此,在演奏这种连弓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如在弓根部位起弓,弓子的压力和速度就要稍减,前半弓分配给每个音的有效弓段就要尽量地节省,以留有更多的弓子来满足拉到弓尖部位时加速、加压的需要。

如在弓尖部位起弓,则压力和速度就要适当增加,以求得音质的平衡。

一弓内音符少、用弓较短的连弓,运弓上与分弓有相似之处,但在换弓时应遵循第四条原则。

连弓的音质与音量变化和长弓、分弓一样,也是“压速比例”不同调配的结果。

3、运弓要柔软与均匀,右手动作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受左手换指动作的牵制,尤其是不能用弓子在分配单位上打拍子,但如果是乐曲的需要,增另当别论。

4、一般来说,连弓奏法在换弓时,要尽量地减少痕迹,使歌唱性的乐句尤如以一弓奏出,这样才能发挥出连弓应有的效果。

连弓顾名思义是一种连贯的弓法,但音乐是变化无穷的,有时候会遇到要求连弓奏出颗粒性的情况。

那么,如何奏出连弓的颗粒性呢?这种极富动感的连弓大体上有两种奏法:一种是运弓相当连贯,利用左手手指有弹性的击弦来奏出颗粒性。

另一种是用连续的波弓奏法来使音符带有颗粒性。

当然,这种颗粒性并不十分显著,而更多地带有保持音的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