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案

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西河中学王晓东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单元知识概述:这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而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取舍。

二、单元目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课文要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一)第 1 课“鸦片战争”:1.教材要点分析:本课有二目: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时间、内容、影响)。

二个子目都是重点,难点是理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

此外第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1840 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绝代史的开端。

2.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本课所涉及的史实,学生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要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本课。

第一目学习主要了解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同时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只要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教师提问: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采取了严厉有效的措施,并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需注意提醒学生,销烟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方法进行,并非烧烟。

教师还可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

但他们在仔细观察整个销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现其紧张有序、滴水不漏的组织措施,根本使人无机可乘,他们的想法太天真了。

林则徐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让这些外国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二目的学习主要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本目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引导学生逐条分析理解,加深记忆,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二)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教材要点分析:本课有三目: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花一文钱,不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国家)、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重点是列强侵华罪行,难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2.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①英法──火烧圆明园②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c.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具体的授课方式如下:(1)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教师可以从课题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利用课件“简介圆明园”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再看被焚烧后圆明园的残迹,通过对比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

最后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第 3 课“收复新疆”1.教材要点分析:本课有二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重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难点是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还要注意课本第 12 页方框中的材料。

2.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1)学习“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为后面的学习确立时空概念。

(2)结合《新疆地图》或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并让学生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4)“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四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5)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6)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既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1.教材要点分析:本课有二目: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二个子目都是重点。

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条约的影响。

2.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可以先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4)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五)第 5 课“八国联军侵华”:1.教材要点分析:本课有二目: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

二个子目都是重点,难点是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教学建议:(1)学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目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2)“《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

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