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帮博物馆观后感

宁波帮博物馆观后感

宁波帮博物馆观后感实践1:网络评论——什么是大学要求:同学们,我把我对大学的看法写在了下面,你觉得什么是大学呢?把你原先在网络上的评论粘贴过来,包括当时发帖的时间,如果你现在看看当时的发帖觉得不满意,你也可以继续补充。

同学们已经在大学读了一年,现在是大二的学生,我今天特别想跟你们讨论几个问题。

在讨论问题前,看一个视频,《大学生活》。

.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大学?曾有一首古诗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同学们在大学中徜徉了一年,真要回答大学是什么,真的不好回答。

我在博客中写了一篇《依稀的大学,依稀的我》,写出了当年读大学时对大学幼稚的理解,如今在大学教了这么多年书,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不好回答的。

是啊,那到底什么是大学?台湾作家张小娴曾在她的孩子上学的第一天,望着孩子的背影,忍不住发问:“世界啊,今天我把一个孩子给了你,若干年后,你会还给我一个怎样的孩子呀?”请同学们想想,每人一张纸,写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来讨论一个现象:有知识没文化。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是体现尊严和真理的地方。

大学是让人高尚的地方。

学校要让学生关注专业之外更为重要的关于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对法学、伦理学等有所了解。

没有社会关怀的专家走向社会,其结果不是亲民,而是扰民。

大学是独立和批判。

大学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她站在社会的更前沿,有独立的人格,有批判的精神。

大学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它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是学生的精神层面,包括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等;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

我们同学更在乎专业技能,因为那是吃饭的本钱,对人文可骨子里抵触,觉得没有用,你讲的我全明白。

文化素质课虽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任务,但落脚点却是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上;这是专业课所不能替代,或者说不能完全替代的。

大学不是为社会输送一般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是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未来领袖人才,造就一个民族的中坚力量。

大学是信任和大爱。

我看到季羡林在北大做副校长时的一个情形,让我深深感动。

早先,是从《读者》里的那篇小故事知道季羡林给新生照看行李的事。

初进京城的北大新生报到,人生地不熟,带着行李很是不便,就把行李托付给一个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慈祥老者,自己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

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末离去。

新生对老者千恩万谢,庆幸自己碰上好人。

次日开学典礼,才知道那慈祥老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大学更是一种文化,她能进入生命的本体,进入人的心灵。

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

上大学的目的普遍是为了个人将来的飞黄腾达,所以一旦出了国,就不想回国,一旦毕了业,就拼命挣钱,过好日子。

至于民族的发展、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与自己没有关系。

目前,大学生普遍没有文化自尊,也没有文化自觉。

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现象。

我想问同学们的是大学生活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在神圣的大学,我们该怎样生活?是寝室里的卧谈,还是网络上的菜地?是课堂上的网络安装,还是街上的血拼?是校园里的漫步,还是打工的艰辛与快乐?是大学在感动你,还是你在感动别人?你是否还会满脸通红,你是否还会泪流满面,你是否还会自我解嘲,你是否还会跌到了再爬起来?在假期,我看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洪敏给青岛学院学生的演讲,我觉得这是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同学们的分享,经过我的理解,我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去分享他和我的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大学生活是获龋获取知识和能力,获取责任和关怀,获取友情和爱情。

大学生活是学习。

是课堂的学习,是向老师的学习,是向同学的学习,也是向社会的学习。

大学不是大楼,而是有大师,也许这里的老师你没有在报刊上见到过,没有在电视里看到过,你只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与你相逢,他看上去很普通,有的甚至跟你们差不多,但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可以带领同学们走向技术和学术的前沿,也可以用他们比你们更为丰富的经历教会大家做人。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同学中有智慧的,也有平庸的,有天才的,也有木讷的,难道都有学习的地方吗?俞敏洪讲了他真实的例子。

他在读大学时,有个班长,是个天才,声音很好,而且酷爱读书。

当时他们的生活费是22元,他的班长总是留出一半买饭菜票,另一半买书;俞是农村长大的,他觉得班长应该学,但他不知道买什么书,就每次跟着班长一起去,班长有次跟烦了,说你能不能不跟,俞说,你是班长,有责任帮助我。

后来班长给他开书单,应该买什么书。

俞说在班长身上,他对他天才般的声音是欣赏,但学不了,但用生活费的一半去买书却是可以学到的。

他还有个寝室的同学,是上下铺,那人三个月洗次澡,穿衣服脏了换一件,全部穿完了,把第一件拿出来再穿,实在穿不下去了,就把衣服放在脸盆上放点肥皂粉,用脚踩,同学们说你怎么不用手洗,他说男人进化出来两只手不是用来洗衣服的,是用来拥抱女人的。

俞和同学们觉得有这样一个活宝也挺开心的,特别是那个同学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心态对俞是有影响的,比如寝室的人挖苦你是猪,俞可以自我挖苦,我猪狗不如。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地磨砺,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学生活是奉献。

奉献爱心,奉献智慧。

俞洪敏说,在大学四年他做了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就是寝室的卫生和打开水基本是他做的。

这种奉献也让他得到了回报,那就是在新东方成立后,他带着钱去诱-惑他们回来帮他一起做事情,没想到他的很多同学赚的钱很多,但最后他们回来了,回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俞洪敏的那种奉献精神。

大学生活是成长。

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善。

我认识浙江杭州的一所高职院校的老师,他的儿子在北外,她跟我说儿子在大学几年是成长最快的几年,尽管个子不再长,但思想和精神却在快速地成长,他能去南非做志愿者,能在四川地震后推迟一年毕业去四川做志愿者。

我们学校去年出了个感动宁波的候选人物,看上去很不起眼,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但他大学几年坚持做好事,坚持给外来务工提供帮助,那就是成长。

大学生活是坚持。

在今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一个天才似的人物再一次让人们震惊。

那就是博尔特。

看下百米赛跑的影像资料。

在博尔特身上我想跟大家分享三点体会。

第一点,坚持自己的目标,在北京奥运会后,博尔特得到了无法想象的药物检查,也有很多人说他不干净,这次的比赛博尔特有很大的压力,他坚持自己训练。

终于给世人很大的惊喜,把世界记录提高了秒。

俞敏洪第一年没考上大学,英语是30粉,第二年坚持考,还是没有考上,英语是50分,第三年坚持考,上了分数线,比北大的分数线高了7分,三年的坚持圆了大学的梦,阿里巴巴的马云也是这样,考了三年,没有停止,不断地努力。

俞通过五年的努力毕业时他以倒数第五的成绩毕业,毕业时他说了一段话,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你们毕业后花五年可以得到的成果我花十年,你们花十年我花二十年来追上你们,若努力四十年我还没有追上你们,我还得好好活着,我在八十岁时,一个一个把你们送走后我再走。

我想问39位同学,你们能坚持吗?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用一生来奋斗。

大家进了高职院校,就算起跑比北大清华慢了几拍,我们也不是博尔特哪怕起跑慢了也可以在瞬间赶上对手,但是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长跑,暂时的落后不能说明整个人生的落后,坚持,也许你是笑得最好的一个。

第三个学会欣赏,欣赏博尔特的天才,学会欣赏你周围的人。

我上学期教动漫0821班,同学们可以在博客上看我对他们的评价,这个班同学有发短信给我,说老师,你别上当,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没那么好。

我想这是我们角度不同,从老师的层面,从我比你们大二十来岁的经历上,我们眼光不同,我们要善于发现周围一切美的事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诗,学会欣赏。

以下是同学们的回帖处:在高中时期,大学一直就像是一块面包吸引着饥饿的我们,可想而知它的诱-惑力啊,哦,不是,是相当的有诱-惑力埃现在终于进入了大学,脑袋里开始有了大学的概念。

但是大概一个月下来,感觉心目中那个美好的大学咋就消失了呢?还是我没有去用心的发现?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海洋。

我们能接触广博的知识,学习专业技能。

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良师。

我们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风,接受人格的熏陶。

在大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过大学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变化哦,学习要求改变了,中学时期学习是老师手把手教的,而在大学中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去独立思考的。

并且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也变化了,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还有社会活动的变化,我刚进大学就参加了好多的活动和和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活动中我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

因而,大学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一个社会平台。

大学还是拨撒我们理想的地方。

我们有理想并且希望能够实现,所以我们要付诸实际行动。

我们从此更加刻苦、更加勤奋拥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

大学还是培养人高尚的地方。

它可以注入我们一些心灵上的阳光来带给我们温暖,我们亦可以把这些温暖再散播给其他人。

它可以升华我们的思想,塑造我们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