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_钱锦伟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_钱锦伟

上面谈到的都是对现代安徽方言的研究, 其实也 有对古代安徽方言进行研究的, 基本上是从音韵的角 度出发对古代诗文用韵进行研究, 音韵方面的特点在 汉语方言的划分和归属上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 过对古代诗文用韵的研究, 我们可以了解一时一地的 方言状况, 推求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 以便构建一地的 方言史。如顾黔《杜荀鹤诗用韵考》( 1990) 、刘 媛 媛 《刘 长 卿 诗 用 韵 考 》( 2003) 、 吕 玲 娣 《张 乔 诗 歌 用 韵 考 》 ( 2004) 、钱芳《唐 代 池 州 文 人 诗 文 用 韵 特 征 》( 2006) 、谢 友中 《唐五代皖北诗人用韵考》( 2006) 、夏才 发 《唐 五 代 皖南文人用韵特点》( 2007) 等。前三篇是对安徽单个文 人的诗文用韵做研究, 后三篇是对安徽局部地区的文 人的诗文用韵做研究, 都对文人的诗文进行穷尽式调 查, 分析、总结其用韵特征 , 最后归纳韵部, 并对一些特 殊的用韵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安徽地区的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徽语的研究 上, 对于徽语是否能自成一个方言区, 历来就有不同的 看法, 到目前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对徽语的研究始 于魏建功等的《黟县方音调查录》(1935), 是以现代语 音 学方法对徽语进行研究, 并且是单点徽语的研究。在同 一 时 期 , 赵 元 任 、罗 常 培 等 也 进 行 了 调 查 , 后 来 也 发 表 了 几 个 报 告 。20世 纪50年 代 后 期 孟 庆 惠 主 编 了 《安 徽 方 言概况》、《安徽方音辨正》。自从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 集》把徽语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大区后 , 徽 语受到了 更 多 的 重 视 , 孟 庆 惠 对 歙 县 、平 田 昌 司 对 休 宁 、赵 日 新 对 绩 溪 、钱 惠 英 对 屯 溪 、沈 同 对 祁 门 方 言 进 行 了 研 究 , 取 得 了 令 人 注 目 的 成 果 。此 后 出 现 了 两 部 重 要 的 著 作 : 孟庆惠编纂的 《安徽省志·方言志·皖南徽语》( 1997)和 平 田 昌 司 主 编 的 《徽 州 方 言 研 究 》(1998)。 《徽 州 方 言 研 究》是第一部全面详细地研究徽语的专著 , 具 有重要的 开创意义, 是徽州方言研究史上的大事, 也是汉语方言 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平田昌司把徽州方言限定在绩 溪、歙县、屯溪、休 宁、黟县、祁门和婺源范围内 , 把徽州 方言和严 州方言分开, 提出: “徽州方言是相对接近长 江中游流域方言的一种混合性的方言; 而严州方言是 在 吴 语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过 渡 性 方 言 。”指 出 徽 州 方 言 是 一种中部方言, 即在南部类型底层的基础上受到北部 类型的侵蚀而产生的方言。
45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年7月号上旬刊
还 有 湘 语 、闽 语 、客 家 话 、畲 话 等 。孟 庆 惠 编 纂 的 《安 徽 省 志·方言志》( 1997) 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 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 、皖南徽语 , 此 外 还 有 客 家 话 、闽 语 和 湘 语 等 组 成 。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 对方言的变化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人民集体的迁徙, 导致语言随着使用者的分 离日渐走向分化的道路, 方言发生变化, 新的方言分区 逐 渐 形 成 。安 徽 地 区 的 方 言 是 多 种 方 言 系 统 的 综 合 体 , 移民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安徽境内历史上人口迁徙以 西晋、唐代中后期和元明清最为突 出。①永嘉之乱后, 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公元325年 到公元349年是 迁 移 至 安徽省人数较多的一段时间, 到南朝宋时为止, 全国共 有南迁人口约90万, 其中移民安徽省境内的约17万人。 ②唐代安史之乱后是北人南迁的第二个高潮, 移民集 中居住的地区就有安徽南部。皖南的宣州、歙 州、池州 是移民渡江南下的通道。安史之乱阶段宣州是唐末战 争的争夺地, 有相当多的移民迁入宣州, 宣州境内的下 层移民以河南人为代表。唐末时池州建德的桃源和歙 县西南的黄墩因北方移民集中而闻名。③安徽境内客 籍话的存在和移民也有密切关系。在元末明初的大移 民中, 江西是主要的人口迁出地, 其中一个重要的流向 是今安庆地区, 由此赣方言对安徽的方言产生了很大 影响。以安庆为中心的赣语区, 包括今安庆地区及池州 地区的东至县, 该赣语区与江西东北的语音类似。另
了一下归纳, 下表是具体的分类情况: 字母词内容分类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字母词出现的最常见的领域 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电脑网络, 这说明人们已把 字母词当作司空见惯的东西, 同汉语词一样, 人们日常 生 活 中 已 很 自 然 、很 熟 练 地 用 它 来 进 行 交 流 、沟 通 等 等 。 在语言的运用上, 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形体系统跟传统的 汉语词不同, 而对它们的使用、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
此 外 , 研 究 徽 语 的 论 著 还 有 : 赵 日 新 《徽 语 古 全 浊 声 母 今 读 的 几 种 类 型 》( 2002) 、《徽 语 的 特 点 和 分 区 》 ( 2005) 、陈瑶《祁 门 境 内 方 言 的 对 比 研 究 》( 2006) 、邓 楠 《祁门军话语音研究》( 2006) 、田玉晶《祁门 民 话 语 音 研 究》( 2006) 、丁治民《宋代徽语考》( 2007) 、王琳《祁门( 箬 坑) 方言语音研究》( 2007) 、杨瑱《歙县( 深渡) 方 言 语 音 研究》( 2007) 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字母词会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 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不可忽视的组 成部分, 因此, 我们对它不能再漠然视之, 而应该积极 关注, 考察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 发展动态, 为汉语词汇系统的相关研究及语言文字的 规范化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沈 孟 璎.实 用 字 母 词 词 典.世 纪 出 版 集 团 、汉 语 大词典出版社, 2002. [ 3]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 4] 李 小 华.再 谈 字 母 词 的 读 音 问 题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2002, ( 3) .
参考文献: [ 1] 程观林.徽州方言特点说略.徽州师专学报, 1987 年第1期. [ 2] 冯爱珍.休宁方言纪要.语言研究集刊(2), 1986年. [ 3]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4] 葛 剑 雄 主 编.中 国 移 民 史·隋 唐 五 代 卷 .福 建 人 民出版社, 1997年. [ 5] 顾 黔.杜 荀 鹤 诗 用 韵 考.天 津 师 大 学 报 , 1990年 第3期. [ 6] 刘媛媛.刘长卿诗用韵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2003年第6期. [ 7] 吕玲娣.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年. [ 8] 吕玲娣.张乔诗歌 用 韵 考.阜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004年. [ 9] 罗 常 培.徽 州 方 言 的 几 个 要 点 .国 语 周 刊 , 1934 年. [ 10] 平 田 昌 司.徽 州 方 言 研 究.东 京 好 文 出 版 株 式
5. 汉 语 字 母 词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名 词 , 且 基 本 上 只 具 有一个意义, 表义比较明确, 这是因为在引进它们的时 候 , 就 已 经 把 它 们 的 意 义 固 化 下 来 了 , 像 “A型 血 ”、
“MBA”等它们的含义都非常明确、单一, 在语言的运 用 中, 不会引起歧义、混乱等现象。当然, 有极少的一部分 字母词除基本义外, 还具有其它的一些意义, 这主要是 由 基 本 义 引 申 、借 代 等 产 生 的 。如CD不 仅 指 激 光 唱 盘 还 指能播放CD的随身听, 其后一个意义就是由激光唱盘 意义在语言运用中借代产生的。
46
外 , 池 州 地 区 的 贵 池 、合 肥 、宣 城 也 有 大 量 江 西 移 民 迁 入。安徽赣语区的出现, 乃是江西移民影响的结果。④ 安徽近代以来接受移民较多的一次是清光绪十五年, 在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 迁入广 德、宁国府、池州府、 太平府、凤阳府、泗州、滁州的 客民共有463万人。迁入 皖南地区的移民来自河 南、两湖及安徽江北 , 移民最集 中的地方为广 德、郎溪、南陵、青阳等地。郑张尚芳《皖 南方言的 分区》( 1986) 、李荣主编的《中国语 言 地 图 集 》 ( 1987) 、平 田 昌 司 主 编 的 《徽 州 方 言 研 究 》(1998)等 , 就 从历史移民的角度, 对安徽地区错综复杂的方言产生 的原因 ,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察。唐丽丽《影响安徽方 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 2006) 认为行政划分 、地 理 因 素和移民因素三方面影响着安徽方言的分区。
电脑网络是近些年发展最快、对人们影响最大的领 域, 这也必然表现在语言上, 电脑网络字母词的大量出现 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征。许多电脑网络的专业名词随着一 些专业人士的频繁使用或因不便翻译而大量流传开来。
4. 从 “汉语字母词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有40个字母 词汉语中无相应的汉语形式和其对应, 大约占到总数的 19%, 而对于大多数的字母词, 是有相应的汉语表达形式 与其相对应的, 这里面又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 是, 字母形式完全占据上风, 而词的汉字形式则无人问 津。此种情况在该表中占了大多数, 如卡拉OK, 除了在词 典上, 人们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电子伴唱机”这样的形 式; 再如VCD, 人们见到它的时候, 脱口而出的肯定是 “VCD”, 而不是“激光视盘机”。另外一种情况是, 字母形式 还未完全取代汉语形式, 在很多地方和汉语形式展开了 激烈的“争夺战”。如“UFO”虽然常见于报刊、杂志之上, 但 “不明飞行物”一词也还时常活跃在人们的笔下。至于像 MTV与音乐电视、WTO与世界贸易组织、MBA与工商管理 硕士等等, 它们在使用频率上应该说是很难分出高下的。
2008年7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