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6、防治原则⏹“一代易迟不易早”,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靶标田,卵孵高峰期防治以Bt等生物药剂为主,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以沙蚕毒素类药剂(如:杀虫单)为主;⏹“二代易早不易迟”,以一季稻田和双晚秧田为靶标田,卵孵高峰期进行防治,重发区7~10天后再补治一次,药剂选用毒死蜱、氟虫腈、甲维盐等及其复配剂;⏹“三代适期防治,重治虫伤株”,以双晚和迟熟一季稻田为靶标田,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杀虫单或阿维菌素。

测报参考资料三化螟调查方法卵长椭圆形,略扁,卵块有卵数十粒至百余粒,象半粒黄豆,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初孵蚁螟头黑色,体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一白环,老熟时长14~21毫米,淡黄绿色,体背面有1条半透明的纵线。

蛹长约12~13毫米,黄绿色,雌蛹比雄蛹胖而绿调查方法(参照二化螟)防治指标、策略及原则⏹防治指标:大田每亩卵块数达120块;⏹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坚持“两查两定”即一查卵块的孵化进度,定防治适期;二查枯心团密度,定防治对象田。

防治指标、策略及原则⏹防治原则:⏹“一代防二兼三”,结合二化螟的防治进行,以早稻大田为靶标田;⏹“二代挑治枯心”,以一季稻田和双晚秧田为靶标田,卵孵高峰期进行防治,药剂选用杀虫单、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四代主治白穗”,以双晚和迟熟一季稻田为靶标田,水稻破口期(5~10%破口露穗)进行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

测报参考资料稻飞虱调查方法褐飞虱——成虫(短翅)稻飞虱——成(长翅)、若虫白背飞虱——成虫(长、短翅)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稻飞虱——长翅型成虫稻飞虱——卵调查方法(1)⏹越冬调查⏹本地不能越冬,越冬调查不能进行,调查方法略。

调查方法(2)⏹灯光诱测⏹从当地最早见虫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天开始,至常年成虫终见后10天结束(本站每年4月1日开灯,9月30日结束),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并将诱集物带回室内分检、记录(雌、雄、总虫量和当天天气)。

调查方法(3)⏹田间虫量系统调查⏹每月5、10、15、20、25、30日进行调查,选有代表性的田块3~5块作固定系统调查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2丛,每块田的取样丛数按如下规定执行:⏹每丛稻飞虱低于5头时,每块田查50~100丛以上;⏹每丛稻飞虱5~10头时,每块田查30~50丛;⏹每丛稻飞虱大于10头时,每块田查20~30丛。

⏹查虫时将白搪瓷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点计数一次,记录各类飞虱的成、若虫数量,并折合成百丛虫量(长、短翅成虫和高、低龄若虫)。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表调查方法(4)⏹田间卵量系统调查⏹双季早、晚稻于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7天各查一次,⏹单季稻于主害代前一代和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7天分别各查一次,⏹秧田每平方米成虫数量超过5头时,移栽前3天进行一次卵量调查。

⏹在观测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1~2丛,每丛拔取分蘖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

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0株。

将取样稻株带回室内镜检剖查卵条和卵粒,并记录。

调查方法(5)⏹大田虫情普查⏹主害前一代2、3龄若虫盛期普查1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天后各普查1次,共查3次。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总面积不少于1公顷。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10点,每点2丛,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

计录成虫、高、低龄若虫数,计算褐飞虱百分率。

稻飞虱大田虫口普查表调查方法(6)⏹为害状况调查⏹于水稻黄熟期前2~3天进行,采用大面积巡视目测法,记录调查区内有“冒穿”出现的田块数和面积,折合净“冒穿”面积,并计算调查区田块和面积的百分比。

测报参考资料⏹稻飞虱世代的命名方法⏹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四(2)代” );⏹适用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的发生区。

测报参考资料⏹稻飞虱世代的命名方法⏹第一代:4月20日以前的成虫;⏹第二代:4月21日至5月20日的成虫;⏹第三代:5月21日至6月20日的成虫;⏹第四代:6月21日至7月20日的成虫;⏹第五代:7月21日至8月20日的成虫;⏹第六代:8月21日至9月20日的成虫;⏹第七代:9月21日至10月20日的成虫;⏹第八代:10月21日以后的成虫。

测报参考资料测报参考资料⏹稻飞虱的防治指标⏹分蘖期低龄若虫百丛虫量1000头;⏹抽穗期低龄若虫百丛虫量1500头;⏹齐穗期以后低龄若虫百丛虫量2000头。

测报参考资料⏹冒穿⏹当田间稻飞虱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通常白背飞虱百丛虫量>5000头,褐飞虱百丛虫量>3000头)时,受害水稻基部茎秆变软,倒杆枯死,在田间形成塌陷的“坑”或成片倒塌枯黄,称之为冒穿或穿顶、塌杆。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稻纵卷叶螟——成虫稻纵卷叶螟——卵稻纵卷叶螟——幼虫稻纵卷叶螟——蛹调查方法(1)⏹越冬调查⏹本地不能越冬,越冬调查不能进行,调查方法略。

调查方法(2)⏹田间赶蛾⏹主害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

每天上午9时前进行1次,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田块各1块,手持长2米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统计飞起的蛾数,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平方米以上。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记录表调查方法(3)⏹系统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1—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

在主害代发蛾高峰调查,每块田查10丛,记录卵量和寄生卵量,计算出百丛卵量和寄生率。

每块田查50—100丛,剥检所有卷叶虫苞,记录卷叶数、虫量和被寄生虫数,计算卷叶率、百丛虫量和寄生率。

调查方法(4)⏹大田普查⏹幼虫发生程度调查: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对照幼虫发生分级表,确定幼虫发生级别。

稻叶受害率的普查: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对照稻叶受害程度分级表,确定稻叶受害程度。

稻纵卷叶螟普查表测报参考资料⏹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统一时间⏹第一代:4月15日以前的成虫;⏹第二代:4月16日至5月20日的成虫;⏹第三代:5月21日至6月20日的成虫;⏹第四代:6月21日至7月20日的成虫;⏹第五代:7月21日至8月20日的成虫;⏹第六代:8月21日至9月20日的成虫;⏹第七代:9月21日至10月31日的成虫;⏹第八代:11月1日至12月10日的成虫。

测报参考资料测报参考资料测报参考资料测报参考资料⏹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穗、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

⏹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卵孵高峰期进行防治,7天后再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在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

⏹防治药剂:四(2)代用生物农药在卵孵高峰期防治(如:阿维菌素、BT),五(3)、六(4)、七(5)代用化学农药在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磷、甲维盐、毒死蜱等)。

纹枯病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菌核数量调查⏹稻田翻耕前或水稻收割后进行,选择早、中、迟插田三个类型各一块,5点取样,每点0.1平方米,将表土1厘米厚连同作物或残渣一并铲起置于缸内,然后加水充分搅动,捞出水面浮渣,计算菌核量,推算出每亩或每公顷菌核残留量。

调查方法(2)⏹病害始见期调查⏹从分蘖期开始,每3—5天一次,选择历史发病重的田块,在田边下风处或西北角进行调查,以便及时发现发病始期。

调查方法(3)⏹病情调查⏹从始病期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选择早、中、迟插类型田各2块,直线取样,每田定点20丛,考察病丛数、病株数和病情指数。

纹枯病病情调查记录表测报参考资料⏹水稻纹枯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2级:第三叶片一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自顶叶算起,下同);⏹3级:第二叶片一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4级:顶叶叶鞘或顶叶发病;⏹5级:全株发病枯死。

测报参考资料⏹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病情指数=[Σ(各级发病株数*各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调查方法(4)⏹大田普查⏹按当地水稻种植情况,选有代表性田8—10块,在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各调查一次,每田直线取样100丛,计算丛、株发病率,考查10丛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

测报参考资料⏹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大发生年: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80%以上,病情指数大于15;⏹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50%~80%,病情指数在10~15之间;⏹中等发生年: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30%~50%,病情指数在5~10之间;⏹偏轻发生年: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15%~30%,病情指数在2.5~5之间;⏹轻发生年: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15%以下,病情指数小于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