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复习课件
左端A时速度刚好水平,并在传送带上滑行,传送带以v=
2m/s匀速向右运动。已知绳子的悬挂点到抓手的距离为L= 6m,传送带两端点A、B间的距离s=7m,选手与传送带的动 摩擦因数为μ=0.2,若把选手看成质点,且不考虑空气阻力 和绳的质量。(g=10m/s2,sin37°=0.6,cos37°=0.8) 求:
(3)从能量角度分析,此方法既适用于恒力
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 量度,若有能量转化,则必有力对物体做功。如 果系统机械能增加,说明外界对系统做正功;如 果系统机械能减少,说明外界对系统做负功。
• 2.功的计算方法
(1)定义法求功:利用公式W=Flcosα求功。
(2)利用功率求功:若牵引力做功时发动机 的功率P一定,则在时间t内做的功可用W=Pt来求。
⑬
设 P 在 C 点速度的大小为 vC。在 P 由 C 点运动到 D 点的
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12m1v2C=12m1v2D+m1g(56R+56Rcosθ)
⑭
P 由 E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Ep-m1g(x+5R)sinθ-μm1g(x+5R)cosθ=12m1v2C
⑮
联立⑦⑧⑬⑭⑮式得 m1=13m
均在
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 m 的小物块 P 自 C 点由静止开始下
滑,最低到达 E 点(未画出),随后 P 沿轨道被弹回,最高点到
达 F 点,AF=4R,已知 P 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4,重
力加速度大小为 g。(取 sin37°=35,cos37°=45)
(1)求 P 第一次运动到 B 点时速度 的大小。
• (1)Ep的大小; • (2)判断m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点。
答案:(1)1.6J (2)不能到达M点
触及高考
• 从近几年新课标地区各地高考试题看, 高考命题在本章呈现以下规律:
(1)从题型看,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均有,从知识角度看,对功、功率、动能、势 能等概念的理解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验证机械能守恒 定律”等实验,多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对动 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的考查多 以综合计算题的形式考查。
AB所对应的圆心角θ =60°,BO边在竖直方向上,取g=10m/s2
。在这一过程中,求: (1)重力mg做的功; (2)拉力F做的功; (3)圆弧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N做的功; (4)圆弧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f做的功。
答案:(1)-25J (2)78.5J (3)0 (4)-41J
• 二、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15.1
20.0
29.8
解析:(1)要测量钢球下落的高度,应测量开始释放时钢球
的球心到钢球在 A 点时球心的竖直距离,选 B。
(2)根据题图可知,遮光条的宽度为 d=1.50cm,若计时器
的示数为
0.50×10-2 0.0100 m/
s=
1.50 m / s。
(4)动能定理公式两边每一项都是标量, 因此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方程。
• 2.应用动能定理的注意事项 (1)明确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找出始、末状态的
速度。
(2)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包括重力、弹力 等),明确各力做的功大小及正、负情况。
(3)有些力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始终存在,若物体运 动过程中包含几个物理过程,物体运动状态、受力等情 况均发生变化,则在考虑外力做功时,必须根据不同情 况,分别对待。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复习课件
知识结构
规律方法
一、功的正、负的判断和计算 1.如何判断力做功的正、负 (1)利用功的公式 W=Flcosα 判断,此方法适用于判断恒力 做功的情况。 (2)利用力 F 与物体速度 v 之间的夹角情况来判断。设其夹 角为 α,若 0≤α<π2,则力 F 做正功;若 α=π2,则力 F 不做功; 若π2<α≤π,则力 F 做负功。此方法适用于曲线运动中功的分析。
• (1)选手放开抓手时的速度大小; • (2)选手在传送带上从A运动到B的时间; • (3)选手在传送带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 答案:(1)5m/s (2)3s (3)360J
• 三、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及应用
• 1.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
(1)物体只受重力,只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 的相互转化,如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机 械能不变。
(2)只有弹簧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弹性 势能的相互转化,如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碰到一个弹簧,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物 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
• (3)系统受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只有重力和 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 能的相互转化,如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到竖直 的弹簧上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物体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不变。
• (2)分析物体的受力并分析各个力做功,看是 否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才能应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 (3)正确选择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列方程,可对 分过程列式,也可对全过程列式。
• (4)求解结果并说明物理意义。
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
固定在A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 形状为半径R=0.8m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的圆弧,MN为 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也是R。用质量m=0.2kg 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弹簧和物块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Ep,释放后物块从桌面右边缘D点飞离桌面后,由P点沿圆轨道 切线落入圆轨道。g=10m/s2,求:
(3)根据功能关系求功
根据以上功能关系,若能求出某种能量的变 化,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功。
如图所示,质量m=1.0kg的物体从半径R= 5m的圆弧的A端,在拉力F作用下从静止沿圆弧运动到顶点B 。圆弧AB在竖直平面内,拉力F的大小为15N,方向始终与物 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若物体到达B点时的速度v=5m/s,圆弧
答案:(1)B (2)1.50(1.49~1.51 都算对) 1.50(1.49~ 1.51 都算对) (3)不同意,因为空气阻力会造成 ΔEk 小于 ΔEp, 但表中 ΔEk 大于 ΔEp。 (4)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 度 L 和 l,计算 ΔEk 时,将 v 折算成钢球的速度 v′=Ll v。
(2)求 P 运动到 E 点时弹簧的弹性 势能。
(3)改变物块 P 的质量,将 P 推至 E 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 P 自圆 弧轨道的最高点 D 处水平飞出后,恰 好通过 G 点。G 点在 C 点左下方,与 C 点水平相距72R、竖直 相距 R,求 P 运动到 D 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 P 的质量。
(1)用ΔEp=mgh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 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 ________之间的竖直距离。
A.钢球在A点时的顶端 B.钢球在A点时的球心 C.钢球在A点时的底端
(2)用 ΔEk=12mv2 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 遮光条宽度,示数如图 2 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cm。某次测 量 中 , 计 时器的示数为 0.0100 s , 则 钢 球的速度为 v= ________m/s。
点评:本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意 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016·全国卷Ⅰ,25)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 2R,
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37°的固定直轨道 AC 的底端 A 处,另一
端位于直轨道上 B 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
5 6R
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
C
点,AC=7R,A、B、C、D
(2)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高 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考查形式多样,考查角 度多变,大部分试题与牛顿定律、圆周运动、平 抛运动、航空航天及电磁学知识相联系,试题设 计思路隐蔽,过程复杂,且与生产、生活、现代 科技相联系,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考题探析
(2016·江苏物理,11)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 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 上,钢球静止于A点,光电门固定在A的正下方。在钢球底部 竖直地粘住一片宽度为d的遮光条。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 止释放,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可由计时器测出,取v =作为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记录钢球每次下落的高度h和 计时器示数t,计算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之间的势能变化 大小ΔEp与动能变化大小ΔEk,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 (4)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 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 零,如物体在沿斜面拉力F的作用下沿斜面向 下运动,其拉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在此运动过程中,其机械能不变。
• 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之一,机械能一定守恒。
•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 (1)明确研究对象,即哪些物体参与了动能和 势能的相互转化,选择合适的初态和末态。
• 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在内(的1)所W有总力=做W功1+的W代2+数W和3+,…若…合是外包力含为重恒力力, 也可这样计算:W总=F合lcosα。
(2)动能定理是计算物体位移或速率的简 捷公式,当题目中涉及位移时可优先考虑动能 定理。
(3)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 定理表达式中的“=”的意义是一种因果联系 的数值上相等的符号,它并不意味着“功就是 动能增量”,也不意味着“功转变成了动能”, 而是意味着“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
mgxsinθ-μmgxcosθ-Ep=0-12mv2B
④
E、F 之间的距离为 l1=4R-2R+x
⑤
P 到达 E 点后反弹,从 E 点运动到 F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
定理得
Ep-mgl1sinθ-μmgl1cosθ=0
⑥
联立③④⑤⑥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x=R
⑦
Ep=152mgR
⑧
(3)设改变后 P 的质量为 m1。D 点与 G 点的水平距离 x1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