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希望小学:吕海梅一、指导思想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

这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技巧。

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要积极探求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以摆脱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阴影。

“自主阅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课堂与课外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连结。

“自主阅读”主要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确立“自主阅读”教学思想主要是强调学生在阅读课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积累和发展语言,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思想感情,培养个性品质,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具体安排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研究者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深入了解课题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

研究者利用图书室、网络等,学习相关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2.制订研究方案,扎实研究工作紧扣研究的规划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确定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本课题重点研究项目及方向为“课堂教学中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三个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实践。

我的研究就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1)要求班级学生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

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增加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2)课堂反复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结合课文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

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以历史的长河为范本,多读优秀史籍;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以各个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典型课例为突破,进行研究、反思、再研究、反思、总结。

4.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资源共享研究者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注重撰写阅读教学设计、相关论文或经验总结,并争取发表或获奖。

以让本课题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课题研究方法1、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阅读量少是制约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阅读量少必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语大纲特别强调“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认读汉字的重要方法是朗读,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掌握语言,领悟汉语规律的重要途径还是朗读。

实践早已证明,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

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分析、机械训练不但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磨灭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如果没有阅读中的“量”则无法达到学习结果中的“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小学生对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仍不高。

原因之一是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学生阅读困难等多种原因,朗读这个最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过于死板,不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

如在朗读中创设意境,扮演角色朗读、范读、领读、分组读、男女轮读等方式。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仍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行为方式或倾向。

印度有一句颜语:“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

所以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除学生自身克服不够外也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重复训练,坚持不够有直接的因素。

由此就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找不到好词、好句、有关的句段或相关问题。

更领会不了词语搭配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规律。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匮乏,自主阅读能力较差。

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的阅读也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方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自主领悟阅读的真谛,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2、开展实验研究。

(1)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向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在班里组建阅读小组,使学生有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他们读有困难的时候即使地给予指导从而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在班里设立读书角并经常性地组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阅读活动,从而变兴趣为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2)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我们的学生,只注重课内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阅读,这样造成了视野的狭窄,语言的空洞,构思的俗套,所以我们唯有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方能改变这种惨不忍睹的局面。

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

”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阅读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并要勤背诵。

同时学要有所思,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3)家校联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阅读和校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阅读的补充。

我们召开阅读专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形成家校联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良好形势。

一、课题研究意义(一)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素质。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教师也从中受益。

二、课题设计“小学生自主阅读”是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并能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一)研究方法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

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二)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

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我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阅读习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五、研究的原则1、平等交流原则;2、互动交流原则;3、启发性交流原则;4、评价反思交流原则。

六、研究工作的安排:课题整体实验为一年,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4年9月—2014年11月)(1)课题申报和论证。

(2)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

(2014年12月—2015年5月)1、调查原有阅读能力的水平,分析现状。

2、探索在日常生活、阅读教学、各领域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3、记录好相关信息、资料,并开展课堂实践。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验收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