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引言“水,活物也。

”(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

”(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

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

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

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

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

“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

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

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

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

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现以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为载体,分析其理水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以剖析说明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2.1理水基本原则1)得其性中国哲学家降水拟人化说其具有德、仁、智、义、勇、平等特性,在营造园林水景时,尽量去理解和发挥其特性。

根据外环境的不同和满足观赏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形成河、湖、溪、涧、泉、瀑等不同或近水、亲水、戏水等的不同。

颐和园根据其地势环境及意境的需要开凿宽阔开敞大水面的昆明湖,蜿蜒曲折幽闭的后湖,和以小见大别有生趣的谐趣园水池。

2)仿其形园林的设计是来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而且皇家园林还有集各地园林之精华。

颐和园有许多就是仿江南园林,昆明湖的前身叫西湖,其风景虽然不错,但湖与山的联属关系却十分尴尬,必须加以彻底改造。

改造的蓝图,几乎完全仿照杭州西湖的格局。

昆明湖东岸的“西堤”是仿造西湖苏堤修建。

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而成就了其“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3)取其意水作为一种自然物经过认为的观察与理解,给以拟人化、赋以新的哲理韵味,产生新的情与意。

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与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形成了“一池三山”格局寓意于天上的神仙。

2.2理水的艺术手法1)形——静态水的划分水无常形,其形全在岸。

通过对地形、水口、堤岸的处理,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水景观,增添园林的景致和趣味。

颐和园的昆明湖被西堤及其支堤将整个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个水面(如图1所示),使水景层次为之丰富。

沿山北麓开凿出一条环境幽静深邃富于山林野趣的后湖。

并巧妙的则是利用峡口、石矶,把河道障隔成为六个段落,每段水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却略近于湖泊的比例,形成一串具有各种景观持色的小湖面。

图1颐和园平面图2)声——水声再造水本无生,但可与其周围的景物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产生丰富多姿的水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水声以其自然、美妙的音律为园林的景致平添几多情趣。

谐趣园仿寄畅园,“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

万寿山东麓的地势比较低洼,从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有将近两米的落差,经穿山疏导加工成峡谷与水瀑,汇入园内的水池。

水声以其自然、美妙的音律为园林的景致平添几多情趣。

3)色——景物之色,亦成了水之色水本无色,但却能通过其对光和影的折射,将周围丰富的景色尽揽怀中。

景物之色,亦成了水之色。

于是,水就有了丰富的颜色。

如天空蓝色,夕阳红色,植物的绿色、冬天结冰白色等。

颐和园昆明湖春绿,夏蓝,秋黄,冬白,这些色,都是由于湖边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情趣景致。

4)光影因借水本无趣,但由于其光影的变化和巧于因借,让水产生了不同情趣。

巧借水边的建筑或植物让倒影成双。

玉带桥的借景虚幻(如图2),在水中倒影中,它的弧拱虚幻成一个圆,别有韵味。

水边的植物通过倒影的反射还能对湖景还能起到优化画面的作用,在西堤上无论你通过哪个角度看前湖景或是后湖景,都是一幅秀丽的画面。

傍晚夕阳西下时,坐在西堤或东堤上欣赏昆明湖,那将又会是另一副逆光剪影画(如图3)。

风动而水动,水动而影动。

在后湖的苏州街段,建筑倒影在水中,水影光相称,风拂影动,波光粼粼,建筑的静与倒影的动,形成动静相随的景致。

图2借景虚幻图3逆光剪影5)融于物——水体的装饰水不是园林中孤立的元素,水可融合不同的景物,协调它们间的关系。

《园冶》有云:“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

园林组景,往往以水景为依托,建造桥亭、建筑,配以花木、山石,构成浑然一体的景致。

驳岸置石昆明湖东堤的整齐石砌岸,西堤的仿自然地堆叠密集石矶,后湖的自然式点置在缓坡接水草地上的点石。

让驳岸处理也变得丰富。

水边建筑和小品——亭、台、榭、廊昆明湖沿岸布有廓如亭、知春亭、文昌阁、排云殿、畅观堂等亭台;后湖苏州街的亲水台等;谐趣园的知春亭、兰亭、涵远堂、饮绿、洗秋、引镜等亭、台、廊、榭,构成了一条回环的线路。

这些建筑在水中可以产生优美的倒影,扩大了园林的观赏面,丰富了园林的造型艺术。

桥、堤、岛昆明湖东部的西堤、大水面里的南湖岛、连接南湖岛和廓如亭十七孔桥(如图4)、西堤上的玉带桥、谐趣园的知鱼桥等媒介,既对水有分割作用也有联通作用,让水景变得富有情趣。

雕塑根据水体性质、环境的不同,从而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的雕塑。

颐和园中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的镇水“铜牛”(如图5),注视万寿山,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又如船坞,石牌坊也有特别的含义。

图4十七拱桥图5铜牛植物配置谁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植物油是水晶的重要依托,只有植物的变化多姿、色彩丰富,才能使水景得到充分地发挥。

颐和园中,水岸上采用大手法的配置,即用高大的树种成片栽植,成片的柳,樱花,池衫。

西堤一株杨柳一株桃,一段一树种,香樟、重阳木、乌桕等或配有个季节的各色花灌,就如“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描述的植物、水体、动感、月色构成了一幅优雅宁静的图画。

水边配置有疏有密,西提边上的芦苇、各色花灌木、草丛等形成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的景观。

水面配置有集有散昆明湖中靠近玉澜堂或后湖的荷花、谐趣园睡莲、马蹄莲、浮萍等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有集有散的覆盖或点缀。

6)意境之美园林理水外师造化,贵在意境。

师法自然,而不拘泥于自然。

不求体量之接近,而求艺术之再现,正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颐和园的理水有放有收,昆明湖的开阔之放,后湖的幽静深邃,谐趣园的“一勺则江湖万里”意境丰富而优美。

3.现代园林的理水艺术应从古典园林颐和园中继承和发展颐和园理水的现代意义,不仅是停留在文物保护的层面,或是一味地复古,而是在继承其丰富的理念与理法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通过对水环境的处理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结合,因地制宜地塑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人居环境。

但也不可一味的崇洋,而忘中国理水的本土特色。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中外结合,洋为中用。

认识古典园林颐和园理水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局限性,就其社会属性、内容、尺度、形式和发展理念予以开拓创新3.1理水艺术继承1)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古典园林师法自然,有着原始的生态意识。

但对水体的处理和运用,更偏重于观赏的用途。

颐和园的以前是主要用于观赏和皇家园的主要用水源,现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现代园林选址要选在污染较小的地方,施工时尽量对环境造成最小的伤害,大面积的水体与绿地配合,可有效调节和改善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是对城市建设很好的生态补偿强调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在现代社会,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已深入到每个人的观念中。

尤其是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和破坏,人们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生态观,并将生态意识和技术应用到人类涉及到的各个领域。

现代园林的建设也要合理处理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做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保持与周边水环境的联系颐和园是引玉泉山的泉水,并与外界水源向联通,是流通活水。

现代园林的建设也要注意,水体与周围水环境相联系,避免建成一潭死水,只顾景观而不顾效益。

3)驳岸的处理多样化颐和园的驳岸是砌石、石矶、自然缓坡入水相结合,现代园林的“高技术”建设要避免一个水体只用一种驳岸处理形式,不要过于机械化,注重与自然结合,达到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3.2理水艺术发展1)强调人的参与性颐和园为皇家园林,其服务对象是极少数的群体,适合寥寥数人在园内慢慢品鉴玩赏。

而现代城市景观面向的是大众,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属性。

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景,必须要强调普通大众的参与性,并适合让人们参与其中。

2)强调尺度的现代感古典园林水景的尺度是与园中有限的空间和小体量的古典建筑相协调的,但现代城市的空间以及建筑在尺度上远远大于传统的古典建筑和园林空间。

另外,古典园林中人们主要是步行游赏,而现代的人们除了步行以外,还有自行车、汽车、船等代步工具。

现代的水景设计要强调尺度的现代感和不同速度下人们对观赏景物的要求。

3)强调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发展到现代,科技水平和技术材料已非当年所能比。

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应用到水的循环利用,驳岸的处理,动力水景的塑造,恒水位的保持,河道的疏通,水上游乐项目的开展,水上交通,等等。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造就更丰富有趣的水体景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而且往往也会更经济有效。

4)强调动态水景的应用颐和园中主要以静水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外的一些处理手法的引进,现代园林应加强动态的应用如喷水、跌水。

小结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无论水面形状的曲折、水面的分隔,水面构筑岛屿,曲岸水口的设计和依水而筑的桥梁、楼台、亭榭、轩阁等建筑,都要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标准。

颐和园的理水是古典园林理水之佳作,为现代的水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学习颐和园理水的精到之处,予以发展创新,并应用到的规划设计中,塑造宜人的水环境,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