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张冲(琴岛学院,建筑学,学号:20080602066)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
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湘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风景园林。
湖多在天然水体的基础上略加人工开挖而成,周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
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
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
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
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
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型在全岸。
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
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
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
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
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
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把握。
(三)造河河流是长而流动的水体。
园林中的河流借助自然水系,一般都富余,而且具有天然旖旎风光。
在河边建造园林,可以充分利用不规则带状分岔水体,达到蜿蜒曲折的效果。
对于没有河流的园林,为了增加生气,也可以开渠造河。
河势要有曲有弯,岸边栽上垂柳,“春风杨柳万千条”,俨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象。
(四)造泉为了园林的造景需要,造泉就是重视对天然水态的艺术再现。
泉有天然泉和人工泉两种。
天然泉是将丰富的地下水,巧妙地利用地势形成水位落差,配亭、台、人物或吉祥动物等观赏造型,而露出水面。
人工泉是人工造成的动态水,主要是靠机械加压而形成喷泉。
(五)造瀑园林中的瀑布,主要是模仿天然水流而成。
有的是在高处通过引水筑建蓄水池,模仿山川的高山流水造景;有的是采用动力提水,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而形成瀑布,常利用山石高差引水流,山上设水柜,开闸注水瀑,闸前布石讲究自然,瀑下设池;也有利用建筑屋檐水为水源,假山上做水口,仅暴雨时可见瀑布。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水,《管子·水地篇》云:“水者... ...万物之本源也。
”水也是“天下之至柔”(《老子》四十三章),而“水柔则秀”(《画筌》),秀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离不开水。
⒈水的构景特性与水景的类型(1)比君子之德:对儒家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只有作为人的道德象征才有意义。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种“山水仁知”说就是把观照天地自然的过程看成是主体道德观念寻求课题再现的过程,把自然山水幻化为人格的象征。
古人常以水比君子之德,董仲舒认为:“水则源泉混混茫茫,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勇者;物皆因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也渗入了伦理道德观念,君子造园很少无水,虽咫尺片地,但水总无缺,并使之呈各种形态,以体现“君子之德”。
(2)人的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运用也说明人具有亲水心理与重源观念。
人作为有生命的动物,须臾不可无水,自古以来,人类就傍水而居,临水而饮,无水之处无人烟,水在人的心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人类对水怀有特殊的情感。
处于成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人都能体会到水所给予的亲切感,人需要与水保持亲近。
中国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往往濒水而筑,尽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但亲水心理的作用也断然不能否定。
与亲水心理相对应,对水的安全意识也一直藏于人的意识深层。
临水的安全意识成为满足亲水心理的前提条件,而安全的保证则是对水的来龙去脉的把握,由此,也即有探源的需求。
计成所云:“立基先究源头,疏源只能去由,察水之来历”,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园林中,“源”的问题实质是“水口”的问题。
苏州古典园林的通常做法是:即使是无源之水也要通过对水口的“隐”或“藏”的处理使之看上去似乎有源。
例如拙政园在东西西南诸方留有多个水口,伸出如水源,有深远不尽之意。
(3)水景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处理灵活多变,可分为动水与静水两种类型。
静水安详朴实能形成倒影,故其形成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的特质有关。
水之“静”总是相对的,有风、有雨、有外界干扰,水必动,动水表现了自然地活力,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视觉效果,在传统的水审美观中,动水更受人们偏爱,正如孟子所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但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水却以静为主。
这是因为苏州的动水资源并不多,经济、技术水平对之也有一定的限制。
另外,也与“静以悟动”的哲学思想有关。
静水在苏州园林中可池、潭两种形式。
池的形式最为常见。
如网师园的彩霞池就很有特色,它位于全园中心,以半亩之广,给人以景色无限之感。
潭一般指临岸深水之类型,历来的格局是瀑布之下,接水成潭。
因此,潭景一般与峭壁连在一起,水面往往不大,蓄水深浅不一,但周围峭壁嶙峋,俯瞰气势险峻,如万丈深渊。
苏州虎丘“剑池”属水潭之景,两岸峭壁如削,藤萝斜挂,宛如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动态水有溪涧、瀑布、泉等类型。
席间一般狭而细长,水流因势而绕,不受拘束。
环秀山庄的溪涧承天雨而成,环山萦绕,穿峡而过,最后注入池中。
瀑布做法比较勉强,如狮子园“观瀑”一景是在“问梅阁”上设置水柜,开柜放水而成。
泉在古代有天泉、地泉、甘泉之说。
天泉即天然雨雪,拙政园“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听阁),“踏雪赏梅”(雪香云蔚亭),都属天泉之景。
地泉又称乳泉,即今日之所谓之泉水,网师园殿春簃小院西南角上所辟之冷泉(涵碧泉)是地泉成景的成功之例;甘泉是指矿泉之类的名贵泉水,清寒香甘,不但可因泉得景,更可供茗,如虎丘山上“天下第二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原则(1)聚散原则“大分小聚”,这是理水的基本原则。
若水面辽阔,就用堤、闸、桥、廊、亭榭、岛等“隔”的手段“分”成形状景区,丰富了水面,又增强了水域宽广之感。
若是小园水体,则聚胜于分,集中用水易于形成内敛、向心的空间格局,使有限的空间呈现疏朗、开阔的景象。
(2)掩映原则理水还要讲究掩映,掩映是遮蔽与显露的合理使用。
掩和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掩和映都要适度,才能相应成辉,使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增强视觉的空间感受。
掩映,使水域时隐时现,引人探求其源,平添藏的意趣,是造成景观层次与深度效果的重要手段。
(3)曲折原则理水要求曲折,是要水体的走向盘旋蜿蜒、纵横交错,曲折多变。
河流、溪涧等带状水体,不仅水面要求曲折,还要有适度的宽窄变化,才能在视觉上产生收放开合的韵律与节奏。
(4)动静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以静赏为主,园林中的静态水体有湖、海、池、潭等,平静安详,微风吹拂之时激起波光点点,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意境。
理水要求园中静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在造园是借助静态水体激活过于平静的水域,如将园外活水引入园子,或利用池形高差造瀑、泉等,使水体不断流动更新。
3 水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1)水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水边植树随堤岸而定。
有“堤弯宜柳”的做法,拙政园水边“柳阴路曲”一景的配置手法便由此成法化生而来;水边驳岸常配植有迎春、黄馨、络石、萱草、玉簪花、六月雪等品种,形态错落有致,也软化了山石;水面上常植有荷花、菱等水生植物,丰富水面空间层次,并控制其生长,不便其蔓延整个水面,影响倒影效果。
《尔雅篇》对水中植荷另有新意,强调应充分发挥其芳香效果:“莲肤妍... ...宜香风送麝,宜晓露擎珠。
”拙政园理解这一意图,水际安荷风四面亭,领略清风带来的阵阵荷香的梦幻般享受。
(2)水与山石:水岸多有山石构成,为达到扩大空间的目的,必须打破池岸的呆板。
如狮子林“修竹阁“之下和环池叠以乱石,景境颇为幽深;而网师园彩霞池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式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
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苏州古典园林也常借助建筑或植物将曲折的池岸加以一定程度的遮蔽,计成云:”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或”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渡“。
在较大园林中的池岸及水口也有植以芦苇,菰蒲,使其隐约迷离,符合”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之理。
(3)水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水有多种结合方式。
苏州西园湖心亭点缀于中间,四面环水,成为构图中心;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水面;有时把水引到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4)水与小桥:桥的设置总是和水景处理联系在一起,计成云:“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园林中常用桥来分隔水面;小桥形式基本有梁式和拱式两种。
因水面较小,一般以梁式为主,常以不太长的石板架于水之两岸,如环秀山庄假山下的三曲桥,拙政园中部池上的五曲桥等,拱桥也有成功的,网师园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