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柘城小简介

柘城小简介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4化学一班林德鹏 141050110
柘城这一奇特的小县城
柘(zhe)城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在外面也没有什么大的名气,要说唯一的出名的地方就是咱们常吃的豆腐乳。

柘城的豆腐乳是全国四大豆腐乳之一而且这个四大可能也需要带一个过去,因为作为一个地道的柘城人,虽然豆腐乳是我从小到大每年不可少的下馍菜,但是却从来没有吃到过真正的柘城豆腐乳。

柘城起源
柘城可能很多人都对这个城市的名字感到奇怪甚至不少人都不认识这个字。

在解释这个名字之前,我先说一下柘(zhe)这个字吧。

柘在字典中长为柘树的意思
柘树 [three-bristle cudrania]。

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

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唐教坊舞曲《柘枝舞》的省称 [Zhe-Zhi dance]
柘因零落难重舞,莲为单开不并头。

——《警世通言》
又如:柘袖(柘枝舞者的衣袖);柘舞(柘枝。

即柘枝舞);柘枝花帽(舞柘枝时所带的帽子)
通“蔗”。

甘蔗
有柘浆些。

——《楚辞·招魂》。

王夫之云:“柘,与蔗通。


泰尊柘浆析朝酲。

——《汉书·礼乐志》
诸柘巴苴。

——司马相如《子虚赋》
注:“诸柘,甘蔗也。

以上只是官方对柘的解释,和我们这个城市的来源并没有大的关系,因为柘在我们哪里的土语的意思是下沉,地面松软等意思。

顾名思义柘城在我们哪里就是下沉的城市,关于这我们哪里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柘城原名(海宁县)。

据说在XX年间,有一任县官在柘城(海宁县)任职,几年来没有为百姓做过一件有益的事。

身为柘城人北旧湖想必是人人皆知。

据说下面住着一只老鳖精。

一天县官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这只老鳖精,老鳖精对他说:你为官一任没有为百姓做过一件有益的事而且是无恶不做,我要把你的城市给陷下去。

县官满不在乎的说:要折你就折要陷你就陷南北你给我留一条线(现在的南北路)。

第二天早晨县官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做梦,心中不由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到第二天从北旧湖来了一个两眼布满芝麻糊的老头,老头挑了一个扁担,一边的箩筐里装满了“枣”另外一个装满了“桃”老头挑着箩筐在柘城(海宁县)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嘴里还叫着“枣”“桃”。

老头这样子叫了整整三天,有一些聪明的人心里产生了疑惑,那个季节根本就不是产“枣”“桃”的季节,为什么老头的“枣”“桃”又大又鲜。

他们反复的琢磨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所以他们携带家眷离开了柘城(海宁县)。

到第四天子时的时候,真如老头所说整个柘城(海宁县)给折了下去,没走的人是无一幸免。

所以得名柘(折)城。

去”,豫东都叫做“ZHE”。

后人找不到恰当的同音字来表示下陷的意思,于是就用“柘”字代替,把古代下陷的这个地方叫“柘城”。

说完了神话传说那就不得不提正式记载。

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安葬于柘城;夏朝时,柘城称“株野”;商朝时名“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

秦朝时开始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至隋朝时定名为“柘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县治历史,这里是华夏朱氏、胡氏、陈氏宗亲发祥的根脉。

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并葬于柘城,朱姓起源于此。

夏朝时期称“株野”。

柘城县历代行政区划
柘城县历代行政区划(3张)
商朝时期称为“秋地”。

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胡姓、陈姓起源于此。

东周春秋时期,为陈国与宋国交界处,宋、楚两国在此发生了泓水之战。

东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楚国,少部分属宋国。

秦朝时筑城设县,因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又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分属陈郡、砀郡,县城位于陈郡。

西汉时期,柘县隶属淮阳国;境内北部又增设傿县(治今柘城县远襄镇)
柘城县历代行政区划
柘城县历代行政区划(3张)
,属陈留郡。

东汉时期,柘县隶属陈国;傿县改称“鄢县”,隶属梁国(治商丘睢阳)。

三国时期,县境分属陈郡、梁国、陈留国、谯郡四地。

柘县属陈郡;鄢县属梁国。

西晋时期,属梁国(治商丘睢阳),县境分属鄢县和武平县(治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销鄢县,复置柘县,改称为“柘城县”,属梁郡(后改称为宋州)。

唐朝时期,属宋州睢阳郡,西南部(安平、铁关)属陈州。

宋朝时期,大分属南京应天府、少部分属东京开封府;柘城县治位于两京
金朝时期,柘城县先后属开封府、睢州、归德府。

元朝时期,柘城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

明朝洪武初时期,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分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归德府、开封府;县治位于归德府。

清朝时期,分属河南省归德府、陈州府;县治位于归德府。

1914年6月,柘城属河南省开封道。

1937年-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柘城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

日本投降后,柘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县)。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前夕邓小平同志率军东进,
驻扎柘城岗王乡刘楼村,在此设立中原野战军指挥部。

1949年解放后,柘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柘城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

1969年商丘专区改称商丘地区。

1997年设立地级商丘市,柘城属商丘市至今。

接下来介绍一下柘城的古迹。

文物古迹
柘城县现存文化古迹遗址共234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其中,柘城故城和孟庄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老王集乡扳曾口村的古柘桑树,栽植于宋仁宗年间,距今约有1000年。

2013年,柘城县建成了烈士陵园。

文化遗址
柘城故城孟庄遗址史堌堆遗址老君堂遗址孔子困匡处
李庄遗址玉皇庙遗址梁湾蚕姑庙胡襄山陕会馆王居信旧居
宝台庙遗址(凤凰台)
陵墓
炎帝朱襄氏陵夏姬墓杨庄墓群邵元汉墓群胡庙墓群大毛战国墓群
陈思济墓李子金墓师家坟遗址
杜知耕墓
轩輗墓[15-16]
战争遗址
大棘之战遗址泓水之战遗址伯岗霸岗烟柳吴起点将台代口战役旧址中原野战军指挥部旧址
风景名胜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处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

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容湖原名“北旧湖”、“双龙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2] 位于柘城县城北侧,是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冲灌城池、历经湮沉而形成的自然湖泊。

容湖不仅面积大、保存完好,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湖内有大量名胜古迹。

[17] 2016年12月,容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 级景区。

[3]
夏姬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旧湖东北部,《史记》、《柘城县志》、《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天下名胜志》等亦有记载、考辨。

2000年,包含夏姬墓在内的旧北门遗址与柘城故城遗址、邵园汉墓一同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也称玉皇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北15公里的尚寨村,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集道教、佛教于一体,是豫东地区规模较大、供奉神像、佛像最多的庙宇之一。

柘城县玉皇庙始建于唐朝。

唐朝以前即为其它宗教祭祀场所,历史上屡遭战乱,多次重建修葺。

据传规模较大时,远近信徒涉及周边省份,香火最盛。

锦鸡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归德府志》记载:“歇鹤台,在柘城,相传老子歇鹤于此”。

也指此处,是柘城七台八景之一。

陈思济墓位于柘城县慈圣镇虎陈村,是元代正议大夫、吏部尚书陈思济的坟墓。

墓前有碑亭一座,墓侧有其子,元代监察御史陈诚之墓。

煤炭资源
柘城有成为全国名市的潜力因为在这个不大的县城下面埋藏有高达230亿吨的煤矿资源其中优质煤炭就有25亿吨是整个河南发现的最大煤矿。

具体点来说柘城的煤炭总量相当于三个平顶山那么大,不过具体开发日期还是遥遥无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