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物质解读
历史
•1960年,日本科学家发现5 -IMP具有强烈鲜味。
•60年代后期,日本成为用发酵法生产核苷酸类物质
的最大生产国。 •市场上的“强力味精”、“加鲜味精”是在普通的 味精中加少量肌苷酸钠组成。 •70年代以后,核酸类物质及其衍生物以其具有抗病 毒和抗肿瘤的作用,受到医药界的普遍重视。
(二) 生产方法
(guanylic acid)(inosinic acid) (xanthylic acid)
碱基
5 -GMP 鸟嘌呤
>
5 -IMP 次黄嘌呤
>
5 -XMP 黄嘌呤
AMP
GMP
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当核苷酸与氨基酸类物质混合使用时, 鲜味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倍地提高。
增效:甜味、肉味
消除:咸、酸、苦味、腥味、焦味
离子交换法
除菌体
(过滤、离心) 加乙醇沉淀 精制(结晶)
除对硝基酚
柱层析 活性炭吸附 肌苷酸
粗制品
四、鸟苷酸的生产
•鸟苷酸由鸟嘌呤、核糖和磷酸三部分组成。 •1960年,日本科学家发现5‘-鸟苷酸钠具有强烈的 鲜味。1961年又证实了香味极浓的著名菇类-香菇含 有大量的鸟苷酸,从此开始研究GMP的生产方法。
第二节
一、概况
核酸与核苷酸发酵
核酸由众多的单体核苷酸通过3 ,5 -磷
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
脱去磷酸后的碱基称为核苷。
(一)呈味核苷酸
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IMP)、鸟苷酸(GMP)、 黄苷酸(XMP)呈强鲜味。如:肌苷酸钠比味精鲜40倍, 鸟苷酸钠比味精鲜160倍。 5 -鸟苷酸 5 -肌苷酸 5 -黄苷酸
腺嘌呤+1-磷酸核糖
腺苷+ATP
核苷磷酸化酶
腺苷+Pi
腺苷激酶
腺苷酸+ADP
三、肌苷酸的生产
(一)一步法
1.肌苷酸生产菌选育
(1)解除微生物自身的反馈调节
a.解除AMP、GMP对PRPP转酰胺酶的反馈抑制。
b.切断5 -IMP继续代谢生成GMP和AMP的途径。
因此,选择可能产生核苷酸的产氨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为出发菌株, 诱变为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再诱变为鸟嘌呤 缺陷型突变株。
(二)二步法(肌苷酸生产主要方法)
发酵法 原因: •IMP对细胞膜的透性很差。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使IMP脱磷酸化的酶类。 肌苷 磷酸化 肌苷酸
1.肌苷生产菌的选育
常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腺嘌
呤缺陷型。
原因:
该菌磷酸酯酶活性强,有利于将IMP脱磷酸化 形成肌苷,分泌至胞外,而产氨短杆菌的磷酸酯酶 活性较弱。
此途径合成核苷酸。
有两条合成途径:
(1)嘌呤碱与PRPP直接合成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
次黄嘌呤核苷酸
(HGPRT)
90% 嘌呤碱 鸟嘌呤
腺嘌呤
次黄嘌呤-鸟嘌呤 PRPP 磷酸核糖转移酶
PPi
HGPRT活性高
鸟嘌呤核苷酸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APRT)
腺嘌呤核苷酸
APRT活性低
(2)腺嘌呤与1-磷酸核糖生成腺苷, 再生成腺嘌 呤核苷酸。
2.培养条件
(1)因所用菌株为腺嘌呤缺陷型,所以添加适量腺嘌
呤(加0.5%酵母膏或酵母水解液)。
(2)Mn2+亚适量 工业原料和工业用水含较多的Mn2+,难于控制Mn2+ 亚适量,有两条途径: a.筛选对Mn2+不敏感的突变株 b.加抗生素或表面活性剂以解除过量Mn2+的影响。 (3)添加较高浓度的磷盐。
AMPS
AMP ADP
ATP
IMP
XMP
GMP GDP GTP
2个长反馈
2个短反馈
AMPS IMP XMP
AMP
ADP
ATP
ATP
GMP
GDP
GTP
2.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synthesis)
微生物从培养基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戊糖、 磷酸,直接合成单核苷酸。 当全生物合成途径受阻时,微生物可通过
1. 发酵法 (1)一步法:直接发酵法 (2)二步法苷
磷酸化
核苷酸
核糖核酸
酶解
核苷酸
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
(一) 生物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氨基酸等作为原料合成。
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
1.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 由氨基酸、磷酸戊糖、CO2和NH3合成核苷酸。
因此,对B. subtilis 进行菌种改良,可大量
积累肌苷。
2.培养条件
(1)培养基:
碳源:淀粉水解糖或糖蜜
氮源:要充分(因肌苷含氮量高,20.9%) 无机盐:可溶性磷盐有抑制作用(胞外磷酸化) 生长因子:加适量含腺嘌呤的物质,如酵母膏。
腺嘌呤的最适浓度: 不影响菌体生长 使肌苷大量积累
(2)发酵条件 通气搅拌:供氧充足,促进肌苷生成,并可减少
AMP
Gln
IMP
XMP
AMP
激酶 ATP ADP
GMP
激酶 ATP ADP
ADP
ATP
GMP
激酶 ATP ADP
GDP
激酶 ATP ADP
GTP
IMP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
主要通过产物的负反馈调节 调节包括: 2个长反馈和2个短反馈
PRPP R-5-P 合成酶 ATP
酰胺 转移酶 PRPP PRA
IMP的阻遏如何解决?
(2)改变核苷酸对细胞膜的渗透性
核苷或碱基容易透过细胞膜,而核苷酸难于透过 细胞膜。 日本科学家发现,Mn2+对于产氨短杆菌核苷酸的 膜透性起着关键作用, Mn2+限量的情况下,菌体产生 膨胀异常现象,细胞膜允许IMP渗透到胞外,积累IMP。
Mn2+限量与生物素亚适量结果相同,但机制不同。 Mn2+亚适量:培养后期,细胞形态异常(伸长、膨胀、 不规则) 生物素亚适量:为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基,影响脂肪酸 生物合成,间接影响细胞膜磷脂合成,从而影响细胞膜 透性。
嘌呤核苷酸:直接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转 变为其它嘌呤核苷酸。
葡萄糖 HMP
5‘-磷酸核糖
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PRPP转酰胺酶 5 -IMP
AMP
SAMP
XMP
GMP
由IMP合成AMP及GMP
①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③IMP脱氢酶 ②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④GMP合成酶
AMP-S
CO2对肌苷生成的抑制。
(3)肌苷的提取
先过阳离子交换柱,再过活性炭柱(吸附),结晶。
3.肌苷的磷酸化
(1)酶法:
酶:核苷磷酸化酶(三叶草假单胞菌)
磷酸的供体:对硝基苯磷酸
难点:除5 -磷酸化产物外,还有3 -、2 -位异
构体,收率85%。
(2)化学法:用不同的磷酸化试剂。
4.肌苷酸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