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人际关系PPT课件

网络人际关系PPT课件


一个思考:肥胖症集聚现象
Nicholas Christakis和James Fowler(2000)对2200人进行了一个关 于肥胖症的研究课题:肥胖的人和非肥胖的人有各自聚集的显现 。
1)如果你的朋友(直接朋友)们有肥胖症,你肥胖的可能性就 会高出45%;
2)如果你的朋友的朋友(两步间接朋友)们有肥胖症,你患肥 胖症的可能性就会高出25%;
1.7 网络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陌生人:
一种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 与他人发生接触,却又保留离去自由的陌生人
网上陌生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四个范畴:
物理距离(实体) 互动距离(媒介) 社会距离(关系) 心理距离(亲疏)
1.8 网络社会支持中的陌生人和熟人
在网络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支持显示出多于现实社 会中的社会支持频率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的几个三个维度
网络饱和度---一个网络结构中,“实际存在的朋友关系” 与“可能存在的朋友关系”之间的比例。
网络控制度---一个网络结构中,“实际存在的朋友间关系 ”与“可能存在的朋友间关系”之间的比例,比例越高, 个人对所处网络的控制度越低。
网络扩张度---“朋友们的社会网络结构中不重复的朋友总数 ”与“直接朋友总数”的比例,比例越高,网络扩张度越 大,理论上可接近的朋友越多。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 常强大的作用。
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
六度之内,玩转世界 六度分隔:只 要通过六个人, 你就能认识认 识任何一个陌 生人!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麦克卢汉
1.4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 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 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 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 方式。”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 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 ;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 人
1.5 网络人际关系
特点:
文本为媒质 匿名性 广泛性 “有缘”性 心近性
1.6 网络人际吸引
外貌 成功或能力 报酬性 邻近性 相似性 互补性 熟悉性 个性
网络上的人际吸引与现实世界有相同也有不同,其中最 重要的不同是外貌的吸引力减低了,而内在的吸引力增 强了。
格拉诺维特认为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 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 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控制的需求 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情感道德思想的需求 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1.2 人际关系的倾向
量的定律:
交往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与之交往人的密切程度就 会受到限制。
质的定律:
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时,就会疏远与其他 人的交往。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关系+信任
信任是关系的资本化,它的学理作用是降低缔约费用。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按其基本定义,是由多个节点 (通常是个人或组织群体)构成的社会结构,它们由一个 或多个特定类型的相互关系来建立纽带,连接在一起,比 如(共同的)价值观、理念、思想、金钱交易、友谊、绑 架、厌恶、冲突、贸易等。
关系 (tie):“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 流和接触而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格拉诺维特,1999)。
强关系和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根据概述关系特征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 交换等四个标准把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判 断方法,即朋友圈子的重叠程度,当两个人没有关系时,他们的朋友圈 子重叠程度最小,关系强时,重叠程度最大,关系弱时,重叠程度适中 。
网络人际关系、社会群体与网络组织
2011年3月
1.网络人际关系
1.1 人际关系
涵义: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 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
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认知、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信息沟通方式和状况。
人际关系的分类(根据需求):
包容的需求 希望与别人交往,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模型1:仅存在与ego的朋友关系,无朋友间关系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模型2:较简单模型,朋友间存在直接(一步)关系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模型3:中等复杂模型,朋友间全部存在相互直接关系
1.3 从人际关系到社会资本
模型4:较复杂模型, 朋友间全部存在相互直接关系, 且朋友拥有与ego无关系的其他朋友关系
1.4 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
1
5
2
3
6
7
9 8
4
10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网民在“社区”中一方面与陌生人互动,一方面与熟 人联系
网民拥有的“生活空间”比一般非上网者的宽广得多
1.9 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弱连带关系的增多 草根文化的盛行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华南虎照事件”、 “许霆案”
两个案例研究: 如何利用互联网建立关系网
理论准备: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
3)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3步间接朋友)─你可能都不认识 这个人─患有肥胖症的话,你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的朋友(多步间接朋友)的 时候,这层关系才会消失,这个人的身形和你的身形才不再会有 关联。
类似的传染、扎堆现象:
吸烟 喝酒 投票行为 离婚 自闭症 微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