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一般和重大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 频次
常规每年至少一次,此外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一次。
4 依据
《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省长令第二号)
5 原则
5.1根据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行情况,成立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
组,由风险管控小组组织各单位进行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
5.2公司风险管控领导小组成立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副总
成员:部门负责人及班长等。
5.3各级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程的工作,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
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6 工作程序
6.1首先对所有人员进行风险管控培训。
6.2编制风险源统计表及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
6.3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管控。
6.4根据风险管控准则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合理取值,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6.5对重大风险及评价出的隐患制定补充措施并落实整改,将风险降为可接受。
6.6最后对所有人员进行评价结果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7 风险管控方法
7.1公司根据需要,常规活动每年一次,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7.1.1采用作业条件危害性评价法(LEC法)对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价。
计算公式:D=L×E×C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取值见表4;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取值见表1;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作业人员),取值见表2;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取值见表3;
表1
表2 E)
表3
表4 危险等级评价标准(D=L×E×C)
7.1.2判定准则
危险性指数大于320的,确定为A级安全风险;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160,但小于等于319的,确定为B级安全风险;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70,但小于等于159的,确定为C级安全风险;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1,但小于等于69的,确定为D级安全风险;
7.2危险源的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价程序
每年由总经理亲自组织,制定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车间技术人员,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我公司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车间或部门组织经验丰富、懂安全生产技术的人员组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小组,对车间内存在的岗位危险源进行辨识,确定车间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然后将危险源登记表上报公司风险管控责任小组审查确定。
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
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工作。
风险管控责任小组负责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进行审查、确认、汇总,对其重新进行辨识、评价,形成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汇总表及公司重要危险因素清单。
7.3识别各步骤潜在的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
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
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到、绊倒或摔落
5)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6)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7)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
8)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
9)是否存在照明问题
10)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
11)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
12)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
13)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以上仅为举例,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作业分析。
7.4工作危害分摊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伤害,原则是不能使
他人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害。
分析时不能仅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害,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即客观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
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害都应识别出来。
我们在作业时常常强调“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造成这四种伤害的危害。
7.5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个单元。
每一个单元可以分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辨识之前列出作业活动清单。
8风险控制及标识
8.1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在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的个体防护措施作为最后的手段。
8.2安全风险分级颜色标识:重大风险(A级用红色标识),较大风险(B级用橙色标识),一般风险(C级用黄色标识),低风险(D级用蓝色标识)。
8.3风险辨识与控制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