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会唱的球林海音①这是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当我刚一走上讲台,就看见下面有十几双小手举起来。
“黄泽的球被人偷去了,老师,会唱的球!”被叫起来的这么报告。
又一个举起手来:“那个球不是真正会唱,只是一打开就有音乐响起来。
”“黄泽的爸爸从香港带来的!”“大概要美金一百块吧,被谁偷去了?”“一定要把偷东西的贼捉到!”“……”“……”大家被这个什么“会唱的球”搞得完全忘了教室里的秩序,你一言我一语地乱嚷着。
②我用板擦敲打着桌子:“我到底听谁的?”我的生气的声音压制了孩子们的骚扰,他们安静下来了。
据班长的报告说,在未上体育课前,这只“会唱的球”是在的,等他们从操场下完体育课回来,它便从黄泽的位子里失踪了。
③失主黄泽的父亲是一条商船的船长,经常带些外来货,以至于黄泽常炫耀于同学间。
手头阔绰其实也不是什么有失人格的事,各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但是在都市的生活里,物质的诱惑对人们是一个威胁,就是孩子也不例外。
每逢黄泽表现了新花样时,便给其他的孩子们带来一阵骚动,看他们或艳羡、或巴结、或不屑,爱憎的反应虽然不同,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能“不动心”的。
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缺欠点什么吗?④但是,我们势必把这只“会唱的球”找出来,这只球不会离开偷它的人的身上的,然而,在我的班上,谁又是那可疑的贼?我感到惶恐的倒不是怕搜不出这只球,反而怕的是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这班学生是从他们二年级时,我便任教,到现在六年级,快毕业了,在要离开我以前,突然出了一个贼。
⑤我用郑重的口气说:“为了尊重同学们的人格,我不愿当场搜查每个同学,一个人是难免在一时糊涂中犯一点过错的,我相信他这时已经后悔了,他有一个改过的机会。
好,同学们都排队到操场上去!”⑥孩子们以一种不知道老师的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态度,面面相觑地排队走出去。
到了操场上;我又说:“现在我一个人回教室去,然后同学们按着排队的顺序,一个个到教室里来,希望拿那个球的同学把球交给我,自己认为没有拿的,进来一趟再出去好了。
”⑦嘱咐完了,我便回到教室。
每一个孩子走进来,见了我都有不同的表情,有的伸舌头做鬼脸,有的正经地说没有偷东西的理由;有的叫我搜查,有的自动把衣袋翻出来,有的淘气的在教室里绕一圈,有的……一直到班长走进来报告我说,全班的同学都已轮完时,我不免为之一惊——没有一个人把球交给我!⑧我向操场走去,那里有一群期待着我的孩子,我必须迅速地想出下一步应当怎么做,我慢慢地走,快快地想,到了操场上,我立刻很轻快地说:“偷球的同学并没有把球交出来,”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地惊叹了一下,“但是,我了解那个同学的意思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的错误,他后悔极了,但他希望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形下——包括老师在内,把球送回到黄泽的抽屉里,是不是?所以,这一回我也留在操场上。
仍按着刚才的办法,拿球的人,就把球放回去。
”⑨这也许仍是一次冒险的办法,这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了,我也为自己捏一把汗,在下课铃响以前,这只会唱的球是否会出现?可是一个负责教育使命的工作者,是不能摆脱或忽略任何责任的,我从来没有过。
对孩子我有一份说不出的爱护的心,我是多么愿意看到他们成长、茁壮、灿烂、无垢……⑩小身影一个个从操场那边交替地跑过来,十几分钟在我的思虑中过去了,孩子们又都已轮完了。
⑪“现在回到教室去!”⑫我不知道如果那球仍没有……我应当怎么办,我来不及再想了。
可是当我走上讲台,还没有转过身来时,下面一声喊:“球!老师!”⑬跟着是一阵欢呼,待我面向着台下时,黄泽把球高高地举起来,灿烂耀目,又亮又圆,掀开小玻璃蓋,有一阵悠扬的音乐发出来。
它便是使多少孩子羡煞的会唱的球,还差点儿让一个孩子为它犯了罪。
(有删改)(1)第④段“我感到惶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文中第⑤段老师用“郑重的口气说”是因为什么?而第⑧段老师“轻快地说”又是因为什么?(3)第⑨段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从中能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4)第⑨段划线词语“无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第③段中“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吗?”细读此段内容,具体说说文中的老师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答案】(1)害怕搜出球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要让孩子们意识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个严重的过错,要严肃对待。
想要减轻那个拿了球的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动改错。
(3)心理;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关爱学生。
(4)心灵纯净,不被不良品质所污染(5)引导孩子学会拒绝物质的诱惑,懂得超然物外、平和淡然的可贵,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审美观)。
【解析】【分析】(1)根据文中“我感到惶恐的倒不是怕搜不出这只球,反而怕的是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一句来分析,“我”为什么怕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是因为这些孩子是“我”从二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我不愿意其中出现一个“贼”。
从第五段“为了尊重同学们的人格”一句,也可以得出,“我”怕的是搜出球后,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仔细阅读这两段话,结合当时的情景来分析作答。
一开始“郑重的口气说”是为了让孩子们严肃地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严重的过错,是不能有的行为。
结果第一次的办法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分析出可能是因为“我”的存在让孩子有了心理压力,不敢正视错误,所以故作轻松,“轻快地说”,从而减轻拿球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动认错、改错。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第⑨段画线句是对“我”心理活动的刻画,属于心理描写,说明“我”是一个有责任心、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4)“无垢”本义是清净无垢染。
结合文章语句来分析,描写对象是孩子们,意思是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被不良品质所污染”。
(5)结合前文的内容可知,“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吗?”这是“我”针对孩子们面对物质的诱惑表现出的或艳羡、或巴结、或不屑的不同反应引发的思考,意识到教育欠缺对孩子们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故答案为:⑴害怕搜出球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⑵要让孩子们意识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个严重的过错,要严肃对待。
想要减轻那个拿了球的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动改错;⑶心理;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关爱学生;⑷心灵纯净,不被不良品质所污染;⑸引导孩子学会拒绝物质的诱惑,懂得超然物外、平和淡然的可贵,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审美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
需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即可解答;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⑷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即可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2.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这就是母亲蒋勋①一月七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
因为是直达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②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
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惊扰,回头张望。
③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贴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
是粗哑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④然后,七车厢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⑤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⑥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嘶吼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踩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我不要去”⑦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它较远的空位上。
⑧我曾在公交、地铁、火车、飞机上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失明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还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⑨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
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⑩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额骨,张着嘴,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⑪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⑫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便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
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个妇人说:“我要吃——”⑬另一个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算硬朗,脊背僵硬地挺着。
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⑭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玻璃纸袋。
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⑮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
”⑯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⑰她点点头。
⑱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⑲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地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满车厢的乘客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⑳母亲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㉑一位年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作为母亲,她曾经厌烦过吗?愤恨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㉒我在斜后方,陷入深思,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位母亲好。
㉓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
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着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
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在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上,发丝由白变黑。
㉔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选自《读者》2018·18略有改动)【注】蒋勋,生于1947年,男,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1)文章题目中的“母亲”,既指________,又指________。
(2)我为什么说“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3)结合语境,分别揣摩文中⑦段和⑲段两处划线词“惊惶”的原因。
①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他较远的空位上。
②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地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满车厢的乘客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4)第⑬段画线句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请你分析此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文章结尾说“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