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总论 01.1任务的由来 01.2编制依据 01.2.1法律 01.2.2标准法规 01.2.3参考文件 (2)1.3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 (3)1.3.1指导思想 (3)1.3.2遵循的原则 (3)1.4方案涵盖范围 (4)1.5方案执行时限 (4)1.6方案制定的技术路线 (4)2 区域概况 (6)2.1区域自然条件 (6)2.1.1企业位置 (6)2.1.2井田范围 (6)2.1.3气象及地震情况 (7)2.1.4河流水系 (7)2.1.5土壤 (8)2.1.6植被 (8)2.2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8)2.2.1地形、地貌 (8)2.2.2水文地质条件 (8)2.2.3工程地质条件 (10)2.2.4地层 (12)2.2.5含煤地层 (14)2.2.6地质构造 (15)2.3社会经济状况 (16)2.3.1行政区域与人口分布 (16)2.3.2国民经济概况 (16)3 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17)3.1矿山开采基本情况 (17)3.1.1企业生产的历史沿革 (17)3.1.2资源状况 (17)3.1.3煤质 (18)3.1.4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3.1.5井田四邻关系 (19)3.2项目基本组成 (21)3.2.1生产系统 (21)3.2.2辅助生产系统 (22)3.2.3公用工程 (23)3.3生产现状 (24)3.3.1总体布置 (24)3.3.2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24)3.3.3开拓布置 (24)4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26)4.1调查范围及方法 (26)4.1.1调查范围 (26)4.1.2调查内容 (26)4.2调查方法 (26)4.3生态破坏 (27)4.3.1采空区、积水、积气情况 (27)4.3.2矸石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28)4.3.3工业广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28)4.3.4运输道路生态破坏和影响 (29)4.3.5矿区生态状况及主要生态问题 (30)4.4环境污染 (32)4.4.1矿区环保装备及运行情况 (32)4.4.2主要环境问题 (33)4.4.3“三同时”执行情况 (34)4.4.4矿区优先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35)4.5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35)4.5.1地表沉陷预测 (35)4.5.2地表塌陷对环境的影响预测 (39)4.5.3矿区水土流失预测 (41)5.1综合治理总目标 (44)5.2环评要求环保工程 (44)5.3规划期恢复治理目标、指标 (45)5.4指标可达性分析 (45)5.4.1难度较小指标 (46)5.4.2难度较大指标 (46)6 主要任务 (48)6.1工业场地绿化工程 (48)6.2配备移动洒水车 (48)6.3 运煤道路硬化、绿化工程 (48)6.4废弃场地综合治理工程 (49)6.5塌陷区的修复治理工程 (49)6.6 矿区水土流失治理 (49)6.7 矿区生态环境监控 (50)6.8重点工程 (50)7 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 (53)7.1 工程投资估算依据 (53)7.2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 (53)7.2.1工业场地综合治理绿化工程及投资估算 (53)7.2.2配备洒水车 (55)7.2.3运输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及投资估算 (55)7.2.4废弃场地综合治理及投资估算 (60)7.2.5塌陷区修复治理工程 (61)7.2.6矿区水土流失治理 (65)7.2.7矿区生态环境监控 (66)7.3矿山生态恢复投资 (69)7.4资金筹措 (70)7.5工程进度 (70)8 效益分析 (75)8.1生态效益 (75)8.2社会效益 (76)8.3经济效益 (76)9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78)9.1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78)9.2工期、进度保障措施 (78)9.3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78)9.4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78)9.5资金保障措施 (79)10 附件 (81)1 总论1.1任务的由来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函[2006]52号)、国家环保部《关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90号)、山西省环保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开采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晋环发[2009]280号)等文件精神,于2010年10月做出了开展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决定,并委托我公司承担本矿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以下简称方案)。
1.2编制依据1.2.1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2010年6月13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1年6月29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003年6月29日。
1.2.2标准法规(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4]24号,2004年2月;(3)《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2005年6月;(4)《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05]109号,2005年10月;(5)《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12月;(6)《关于印发<2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47号,2006年3月;(7)《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汇报》,国务院常务会议文件,2006年4月;(8)《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2006年6月;(9)《矿山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3月26日;(10)《土地复垦条例(试行)》,1998年11月8日;(11)《山西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1995年08月29日;(12)《关于印发〈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晋环发[2009]280号,2009年11月;(13)《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07]9号,2007年3月31日;(14)《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治理保证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晋政发[2007]41号,2007年3月31日;(15)《关于加强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06]445号,2006年11月27日;(16)《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90号,2006年12月;(17)《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7月30日;(18)《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12月3日;(19)《山西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7月30日;(20)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办法,(晋政发[1997]1号)。
(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39);(22)《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40);(2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8),水利部,1998年2月5日;(24)《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管字[2000]81号),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年5月26日;(2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1);(2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27)《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2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28-1996);(2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0);(3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3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3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3)《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34)《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行业》(HJ446-2008);(3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3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3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2.3参考文件(1)《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晋城市煤田地质勘探队;(2)《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晋城煤炭规划设计院;(3)《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晋城煤炭规划设计院;(4)《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山西时代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3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1.3.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技术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工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1.3.2遵循的原则(1)坚持“不欠新帐,渐还旧账”的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定期制定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并组织进行实施,要定期进行评估,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要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企业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煤炭生产中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历史存留的生态环境问题,把煤炭企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