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

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尺规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学习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线段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线段的中点;难点: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法分析】:微课助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引导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及学法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线段的有关知识,但是遗忘的比较大。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守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的规范性。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并经历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分析法,主动从事观察、实验、归纳等各种数学活动。

【评价设计】:本节课遵循分层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与提高,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小组交流和班级集体展示,教师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师进行适时的反应评价,同时促进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2、通过设计课堂跟踪练习、拓展练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有利于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评价。

3.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能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完成教学反馈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2分钟)1、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两条线段、两条射线、两条直线,能够比较长短的是。

教师活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类比新知识做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相互补充完善了旧知识的复习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更好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约1分钟)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线段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情境设计:(约5分钟)近几年荣成的高铁事业发展迅速,在修荣成到青岛的铁路时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为了省时又省力,作为工程师,你会选择方案几?为什么?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情境,贴近我们的生活,吸引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问题情境,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的情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

让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所要比较的线段大小的的过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跟踪练习:(约3分钟)从甲村到乙村有3条路,其中一条要经过丙村,小明在纸上画出了示意图,并注明了距离(单位:千米).小亮认为他标注的路程有错误,说说你的看法。

丙甲教师活动:出示跟踪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贴近我们的生活,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一】比较线段的长短(约15分钟)问题情境: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播放微视频。

教师活动:通过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引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由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学生积极性高。

播放微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比较两个同学高矮的方法;观看微视频,了解并掌握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比较两个同学高矮引导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微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自主学习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做一做] 如图,在给出的射线l 上用叠合法比较下列每组中线段的长短,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记作: 记作:记作:教师活动:呈现问题学生活动:在导学案上独立动手操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巩固微视频所学,并锻炼孩子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用尺规作图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思维碰撞,从而突破本节难点。

C DA A D llC A【活动二】:线段的中点(约2分钟)1、如果把等宽的纸条看成一条线段,能不能找到一个点,把它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教师活动: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活动:用课前准备的等宽的纸条,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深刻体会到线段中点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挑战自我、拓展升华(约12分钟)变式练习:变式1、 已知线段AB =10cm,C 为AB 的中点,D 为AC 的中点,则CD = cm.变式2、若添加:E 是BC 的中点,则DE=______cm.变式3、如图,若 AC=6cm , BC=4cm .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则DE=_____cm .变式4、若 AC=a cm , BC=b cm .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AA BC D B则DE=_____cm .变式5:如上图若:AB=m 厘米.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则DE=_____cm .设计意图:几道变式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练习,加深对线段中点的理解,灵活使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反馈教学,内化知识,实现目标。

五、回顾小结,反思提高(约4分钟)请对照学习目标,完成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把零碎的知识点和认知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激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约1分钟)必做题:课本P7.习题1、2、3选做题:社会调查——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延伸,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能通过选做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七、板书设计:5、2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度量法二、方法:叠合法三、尺规作图:1四、中点:AC=CB=AB2AB=2AC=2CB5.2《比较线段的长短》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线段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线段的中点。

难点: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工具准备: 刻度尺、直尺、圆规、一张等宽的纸条。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两条线段、两条射线、两条直线,能够比较长短的是。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距离:。

小试牛刀:1、从甲村到乙村有3条路,其中一条要经过丙村,小明在纸上画出了示意图,并注明了距离(单位:千米).小亮认为他标注的路程有错误,说说你的看法。

丙甲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一 :比较线段的长短问题情境: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做一做] 如图,在给出的射线l 上用叠合法比较下列每组中线段的长短,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记作:记作: 记作:活动二:线段的中点动手操作:如果把等宽的纸条看成一条线段,能不能找到一个点,把它分成相等的两部分?CB DA B D Dl l四、挑战自我、拓展升华变式1: 已知线段AB =10cm,C 为AB 的中点,D 为AC 的中点,则CD = cm.变式2:若添加:E 是BC 的中点,则DE=______cm.变式3:如下图,若 AC=6cm, BC=4cm.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则DE=_____cm.变式4:如上图若: AC=a 厘米, BC=b 厘米.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则DE=_____cm.变式5:如上图若:AB=m 厘米. 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AB点。

则DE=_____cm.七、回顾小结,反思提高对照学习目标,完成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八、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必做题:课本P7.习题1、2、3选做题:社会调查——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备用题库:MDBA C1、已知:如图,直线l上顺次三个点A、B、C,已知AB=10cm,BC=4cm。

(1)如果D是AC的中点,那么AD= cm.(2)在(1)的条件下,如果再加上M是AB的中点,那么MD= cm.(3)如图,AB=AC―( ),AM+MB=AD+( )2、已知:如上图,直线l上顺次三个点A、B、C,若AB=m厘米,BC=n厘米。

D是AC的中点,M是AB的中点,则MD=_____厘米。

《比较线段的长短》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它们的本质区别是?生1: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回答得非常流利。

那两条线段、两条射线、两条直线中,能够比较长短的是?生2:两条线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