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

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

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

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

《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三十年来艺术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艺术的苏醒、视觉造型美学:诗意与纪实时期、崛起与分化时期、边缘的求索:纪实与实验阶段发展到今天以多元的流向为主要特征阶段。

经历了以下几代导演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的过程:第三四代导演以艺术追求与新时期文化理想、艺术精神高度契合一致,是新时期艺术创新潮流中的有机一元。

第五代导演则致力于对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影像美学的崛起。

这一代影人受外界市场因素的影响,更注重叙事,糅合了更多世俗的因素,到“第六代”导演以集中呈现小众化、非主流、独立制片等特征的时代。

就目前这批导演为我们提供的作品看,他们的创作旨趣只是“对于新奇的无休止的迷恋”,不要说高远的人文视野,即使对于生活本身的感悟与体验也还停留在极浅显的个人化层次上。

现阶段发展的复杂化、多样化特点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艺术的张力与合力。

它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电影趣味需求,还能够挖掘和培养新兴导演,既补充了电影人才,又丰富了电影文化。

体现了艺术电影三十年发展的最终成果,其艺术探索化入了各种类型的影片,为商业电影、主流电影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艺术的保证”
二、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审美方面有有和其他艺术形式共同的审美特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强调意境与神韵、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简洁。

1、强调意境与神韵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用以品评文艺作品的一种较高的美学境界。

它的源头甚至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营造一种氛围和环境并留出一定的空白让人去想象体味那种意境进而融入到电影之中,让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这种意境产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共鸣。

这是电影在审美上多具有的鲜明特色。

而在韵味的运用上艺术电影也做得很到位,他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借助过多外部声音来表达,而是通过对电影中人物神态表情的勾勒,一个眼神,一个面部动作很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任务的内心世界,思想观念,从而达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韵味。

给人更深刻的体会,通过这种手法是艺术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

2、朴实简介的结构、笔法与美感
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艺术电影在表达手段上有简介的特征。

例如在电影《心香》《安居》和《我的父亲母亲》,都不追求复杂的情节、人物。

而是以朴素的散文与诗化的镜头语言,用片断或者细节化的艺术手段,来表
现创作者对平凡生活与平凡人物的情感与思索。

作者积聚的情感,以一种高度节制的方式,缓慢而颇有韵味地贯注于全片之中。

其次,是朴素而简洁的笔法。

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发卡”等都以朴素而简洁的笔法,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如同绘画中的简笔画简单的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感情。

其三,是朴素而简洁的美感。

结构、人物、情节背景的简洁与片断化,带来一种特殊的简单、清纯、典雅,优美动人的美感。

总之艺术电影就是通过对生活的浓缩、简单的片段表现出情绪,体现出简单美。

三、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趋势分析
1、商业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间交流的加深,商业模式影片传入中国并已经在数量与票房上成为主流倾向,在这种利益动机的促使下,艺术电影向商业化方向靠近。

张艺谋、陈凯歌的《风月》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在他们达到创作顶峰后的影片,明显体现了向商业化趋势转变的影子。

这不仅是利益的趋势作用,也是目前艺术电影在我国认可程度地,难以维持生计,政府给予过少资金支持下的必然产物。

他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就像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电影对GDP有重要的贡献,伴随着这种优势作用,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由于过于追求票房收入,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艺术点又在某些方面缺失了之前追求纯粹的文化,更多地出现了肤浅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的宗旨相背离。

这是商业化趋势中不可避免的缺陷。

2、向传统的回归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电影界大规模引进西方各种哲学、思想、文化,这对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的转型,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思考与再发现,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形成了一股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在于他坚守的反思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并完
美的融合到电影里面,通过电影去传递民族的文化,正是这种回归趋势的出现才能够使文化通过艺术电影的形式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大众化趋势
伴随着商业化趋势,市场经济中通过向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来获得利益,促使艺术电影去迎合大众的需求,使得艺术电影由原来的表达个人状态、思维方式,晦涩难懂,高于思想层次的特点,转向更流畅、接近生活、通过叙事的手段去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同时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在文化产业方面
政策方针中的文化要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也促使艺术电影向着大众化方向前进。

4、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在新的政策的指导下,文化产业被定位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要求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放宽了产业经济的自主性,因此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艺术电影在政策的范围内也有了相对与之前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开始走向世界,进入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中。

为解决其之前票房数低难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措施。

中国现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以及具备的审美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存在的问题,因为要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合理的解决出现问题的措施使得我国电影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状况及其反思》,商业文化·科教纵横, 2007 年 8 月
[2] 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共艺术电影的思考》,《理论探讨》
[3] 朱丹,《解析中国艺术电影市场——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救赎》兵败中国谈起》,《电影评介》
[4] 柳迪善,《论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当代电影》,2007年第四期
[5]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刘小磊,《对符号化叙事说再见——浅谈近年国产艺术电影的转变》,《当代电影》,2007 年第 4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