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
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
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
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
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
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
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
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
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
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
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
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
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
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
第三,炒作过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
”[1] 另一方面,小成本电影市场正在萎缩,被大片所挤压。
小成本电影投资小,拍摄题材和拍摄手法更加灵活多变,在艺术上的尝试也更多,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主流体制之外的“独立电影”,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贾樟柯,他把小成本电影定义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时代性表征。
另一种是如《夜店》这种资金来自于市场,同时也低成本公映的影片。
这部电影用叫人的战绩极大的刺激了国产小成本影片的信心。
“《英雄》里陈道明扮演的秦王说: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机器侠》里吴京扮演的K88说:我可自闭于一核桃壳内,却仍当自己是个无疆域之君主。
这两句话,一前一后正好说出了中国所有以小成本电影起家、以及仍然在制作小成本电影的从业人员的困境。
前者说的心底的饥渴,后者说的这份‘饥渴’所在的心胸。
”[2]中国电影发展的繁荣占用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空间,电影进入电影院上映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院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始终会把最好的档期和时段留给最能吸引观众的影片,使得小成本电影根本无法与大制作电影竞争。
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多为娱乐性,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看电影,平时看电影的人十分少,而众多的大片则往往看准时机,将档期排在节假日观影需求大的时段,这样就造成小成本电影接触大众的机会更加少,很多质量很好的小成本电影
就被浪费了,无缘与观众见面。
三.国产影片的山寨风潮
近年来山寨风靡各个领域,“中国电影文化尚缺文化,2009年得银幕上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山寨气’,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无法抵俗。
”
[3]电影在传承文化方面责任重大,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影片尚缺文化内涵。
山寨电影来势汹汹,如《熊猫大侠》等,尽管票房颇高,但这又是一部叫座不较好的影片,观众对其评价多为“低俗”和“空虚”。
而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也被指摘。
山寨电影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新意,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尽管国产电影产量和票房都逐年走高,但是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往往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
,“恶搞、山寨、无厘头、颠覆为特征的喜剧片被反复复制,大量的跟风作品涌入市场,这些电影在文化上对于观众只是迎合而非引导,虽然满足了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浮躁心态,但是从电影文化功能的角度看,过多的低俗趋势会降低整个电影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4]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大制作,但是大部分都在文化内蕴这方面做的很好。
如3D影片《阿凡达》,反思环保、肯定正义;《2012》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人性的崇高。
反观中国的大片,往往以历史题材为主,没有新意,影片的内容常常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造成思想上的不契合。
,“中国电影在文化内涵和票房之间的断裂非常明显,对此,山寨电影难逃其咎,此外,一些主旋律影片,也无法把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体现在类型化的表述形式中;而一些商业大片则无法建立历史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比如《赤壁(下)》过度
渲染血腥暴力、《南京!南京!》主题立场的暧昧多义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5]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产业是前景很乐观,现状较畸形。
中国式大片在题材的选择上左右维谷,于是只能采取保险的做法延续一种既定的范式。
国产电影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电影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多。
中国电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许多优质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而票价的普遍偏高,也成就了所谓的“高票房”,事实上观影人次并不算多,电影市场的秩序不规范,盗版等状况多年没有解决。
现在许多电影过多的进行宣传炒作,忽视电影本身的力量,以这种发展方式,中国的电影无法长久的走下去。
注释
[1]:参看丁莉丽《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
[2]:参看楚戈《中国小片现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3]:参看《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
[4]:同上
[5]:同上
[6]:参看车洪霞《浅谈中国电影文化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