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
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一、人居环境的概述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
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所以,选取关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应该着重体现与人类居住和活动有关的要素,反映居民对住所及环境的主客观感受和需求.2、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如构建目标层一准则层一指标层一分指标层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分析。
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
3、区域性原则人居环境系统包含着大小不同的独立聚居环境,大到世界(世界是一个独立人居系统,人居环境为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提供生活、工作环境),小到城市、集镇、村庄、甚至居住社区,每一个聚居环境都扮演着使此系统运转的角色,都为持续的经济、社会和实体发展作出贡献。
尽管可持续发展作为任何一个聚居环境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具有不同的具体区情,因而,应因地制宜,根据所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特点,建立相应的指标系统。
4、可操作性原则目前世界各国的各种统计指标、经济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等等,为了追求对显示状态的完整描述,往往动辄成百上千个。
而由于人居环境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如果在构建其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也片面追求对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其指标数量之多,恐怕无以数计;另一方面,同样由于相同复杂性的缘故,一些传统的指标在描述系统状态时,往往是较难作的定性指标居多,而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较少,或者即使有一些定量指标,其精确计算或数据的取得也极为困难。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在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在尽可能简单的前提下,挑选一些易于量化计算、容易获取的,可靠性强的,能真正反映区域实际情况的综合指标.5、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不宜变化过于频繁,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人居环境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随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要求反映可持续人居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特点,能灵活调整。
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面对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传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已不能全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如何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出发,综合解决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逐步探索并建立基于地区特点的新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以指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树立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三个目标的相对平衡;这其中既有数量增长的含义,更注重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第一,研究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来,切实搞好远、近期规划。
为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必须做到能够“预测长远,决策近期”,一方面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在确保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考虑其他诸多因素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所能达到合理规模即远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基础上,针对目前的发展状态,判定近期建设规划。
对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在近期规划中加以解决;对目前尚无把握或者现有技术手段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则可在远景规划的控制下,留待以后解决。
第二,城市规划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以及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制订出城市发展在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目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注意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地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注意防止污染,保护环境,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
在建筑系统内处理好相关系统输入和输出的物质的良性循环以及与能量的良性转换问题,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
(二)坚持以区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空间观区域是建筑和城市赖以存在的空间载体,并且为建筑和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城市只有与它所在的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通过经济上的分工协作、社会上的结构组织与服务联系以及资源上的合理配置,实现这一层次的人居环境内部的自给自足和自我平衡。
在制定规划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速度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两者的辩证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速度增长型向效益发展型的转变。
同时,要求规划必须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由学术研究式规划转变为强调科学实用性规划。
(三)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人居环境建设首先要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即从社会的基本需要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解决广大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完善人类居住的功能等;同时还要重视满足社会的人文需求,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落到实处,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并注重创新,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外国文化。
世界建筑要地区化,乡土建筑要现代化。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做到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者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从而创造出健康而美丽的人居环境来。
(四)倡导综合决策的管理观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的失误,必须打破传统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综合决策机构,在决策的过程中即可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文化等各方面之间的协调。
尤其是要建立区域性的决策或协调机构,促进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的机会,在不同发展阶段规划的制定、实施和修改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做出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充分发挥各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想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除立法外还必须有相关行业的支持。
尤其是加入WTO 后,建筑市场将会进一步开发,国家规范等强制性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因此,政府应该对各行业加以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制定推荐标准并成立一些咨询公司,产品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在产品上标明健康指标,同时加强技术监督部门的作用,那么消费者就可放心选择产品使用,人们对木地板甲醛、苯、甲苯超标,对大理石地板γ射线过量的担心就会少一些。
(六)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祖先留给我们的是青山绿水蓝天,倘放之任之,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又会是什么。
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使广大民众自觉接受这种观念,并真正认识到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广大民众都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1、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 [8]2、聂梅生、夏心龙《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3]3、陆杰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25卷第3期2003 [6]4、叶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设计研究[J]》·建筑创作 2002 [10]5、唐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J]》·基建优化2001 [6]6、朱锡金《居住环境的质量评价.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大学出版社19817、邹家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人类住区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3〕环境科学论文理学院资源07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