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急迫。

一、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可以有得.收获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道理其义自见.同“现”,显现自晓.其义也明白2.翻译句子(4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书读得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示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2分)。

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4.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心到”_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2分)。

5.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5.结合自己的学习,简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3分)答案略。

二、课后练习(准确翻译选文)译文: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荀巨伯以德退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

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一、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8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病值.胡贼.攻郡正赶上敌人败.义以求生毁弃不忍委.之放弃遂.班军而还于是,就一.郡并.获全全一起2.翻译句子(4分)。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我)远道来看望您,您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吗?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

于是就退兵而回,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3.请用“||”划分文章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意。

(3分)第一层:写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离开病友,不肯败义求生。

第二层:写荀巨伯在贼兵面前表示愿意以身代友命。

第三层:写贼兵因受荀巨伯义举感动而退兵。

4.“一郡尽空”的意思是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与荀巨伯进行对比,说明了当时的局势,衬托出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

5.你认为荀巨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荀巨伯是一个舍生取义、重情重义的人。

启示略。

二、课后练习(准确翻译选文)译文:译文: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

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

”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

”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君子①志道②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注释〕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志道:立志于大道。

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④东山:即蒙山。

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

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

”“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登②小③为④故⑤澜⑥明⑦容光⑧盈⑨行2、翻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白云山岳皆文章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②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选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注释〕①朱霞:美丽灿烂的彩霞。

②黄华:飘香的菊花。

〔文学常识〕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清末民国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情语皆景语。

”人类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大自然给人以无尽的乐趣,也激起人们无限的情感。

如上文所述:早晨的太阳光芒四射,人们从灿烂的朝霞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天上的白云舒卷,又使人感受到奇妙云海的变幻莫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悟②明丽③灵奇④浩瀚⑤皆⑥虚心⑦晚节⑧本性2、翻译:①观白云,悟其卷舒。

②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3、“俯仰间皆文章也”实指,本短文告诉我们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借鉴与启示] “南辕北辙”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驾②用③数2.翻译:①吾御者善。

②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3.“我欲之楚”和“此非楚之路也”中,两个“之”在语法上的区别是。

答案初中文言文训练初中文言文训练初中文言文训练初中文言文训练1111----40404040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111.《.《.《.《君子志道君子志道君子志道君子志道》》》》1、①登上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的意思。

③被④所以⑤波澜⑥光辉⑦小的缝隙⑧满⑨流走2、君子立志于大道,如果不一点一滴去积累知识,培养美德,使文采表现出来,就不能通达。

3、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应该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厚积而薄发。

(意对即可)6666.《.《.《.《白云山岳皆文章白云山岳皆文章白云山岳皆文章白云山岳皆文章》》》》1、①领悟②光芒四射的艳丽③灵秀挺拔的气概④博大宽广的胸怀⑤都、全⑥虚心有节⑦高风亮节⑧傲然不屈的性格2、①观赏天空漂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意对即可)3、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人们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无尽的景致中。

(意对即可)11111111....荀巨伯以德退敌荀巨伯以德退敌荀巨伯以德退敌荀巨伯以德退敌1.①适逢,正赶上②告诉,对…说③离开④全⑤道义2.①荀巨伯远道来探望生病的朋友。

②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

3.整座郡城的人都走光了。

反衬出荀巨伯的重道义。

20202020....南辕北辙南辕北辙南辕北辙南辕北辙1.①马车②费用,盘缠③几,几个2.①我的车夫驾车本领高。

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车杠(目标)在南,而车轮(行动)却向北。

3.前者是动词,意为“到…去”,后者是结构助词,意为“的”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后谥“武”,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匈奴: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使:使臣。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gui1)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自以:自以为,自己认为。

形陋:形貌丑陋。

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雄:威服,动词。

远国:指匈奴。

崔季琏:《三国志·魏志·崔琰(yan3)传》:“崔琰,字季五圭,……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帝:指曹操。

捉刀:握刀。

立床头:站在(充当魏王的崔季瑾的)坐位旁(充当护卫)。

床,古代的坐具。

既毕,令间牒问曰:“魏王何如?”间牒:秘密侦探敌情的间谍。

何如:怎么样?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雅望:高雅的风采。

乃:是。

魏武闻之。

追杀此使。

这是曹操因他眼光太锐利,放他回去,怕对自己不利。

【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形貌丑陋,不能够威服远方国家,就命崔季瑾代替(自己坐着),他自己握刀站在坐位旁(充当护卫)。

(接见仪式)已经结束。

(曹操)派间谍问匈奴使者说:“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非同寻常,但是那坐位旁的握刀人,这才是个真英雄。

”魏武帝听到这话,就(派人)追去,杀了这位使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