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肉类消费的全景图和大趋势

中国肉类消费的全景图和大趋势

中国肉类消费的全景图和大趋势潘耀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当年还有几亿人口吃不饱饭的时候,人们直接消费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因为那个时候生产每斤畜产品一般需要消耗3斤左右的粮食。

农业的家庭经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肉类消费出现渐进式的增长。

随着畜牧业科技的进步,每生产1公斤肉类大约只需要3公斤的饲料,其中只有2公斤左右的粮食。

肉鸡生产是节粮型的产业,生产1斤鸡肉只需要1斤多粮食,而且是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肉食品。

中国的肉鸡产业具有出口导向的特征,九十年代生产者并不是鸡肉消费者,国内消费则是城里人为主体。

肉鸡在中国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专业化、国际化、集团化、一条龙的生产体系。

日本的鸡肉消费占肉类的47%,美国也高达40%,中国目前只有百分之十几,整个禽肉产量才占肉类的19%,中国市场消化者的国际鸡肉产品,中国的鸡肉消费有相当的发展空间,鸡肉上升到肉类的1/5、禽肉上升到肉类的1/4,就是阶段性发展目标,之后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这可以从山东、广东、吉林等肉鸡生产大省,以及青岛等沿海城市的肉鸡生产和鸡肉消费的迅速增长看到全国的趋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肉类消费增长,必然带动肉鸡产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1 中国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的肉类消费大体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第一个阶段,特征是,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个年代,上亿的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就是10公斤上下,到了1978年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只有6公斤,城镇居民吃肉比农民多,但也只有18公斤。

可见,肉类消费还没有条件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农民养畜首先是保证城市供应,其实在那个时候农民也不具备肉类消费的经济能力。

从1990年前后畜产品真正市场化开始,中国肉类消费进入第二阶段,畜产品价格放开,消费者自由购买,到了这个时候吃肉多少取决于自己的消费购买力。

这个阶段将会持续几十年,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都在增长,二是农民肉类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里人,三是终究会达到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大体相当。

第三阶段便是城乡居民在肉类消费上的差异基本消失,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肉类消费上的倍数关系,成为历史,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该吃多少就吃多少。

这第三阶段距我们很远,但主要特征是农民吃肉多于城里人,体力劳动者吃肉多于脑力工作者,也就是中国肉类消费相对稳定的时候。

2 肉类消费全景图目前,中国人的肉类消费处在第二阶段,最近这20多年,城乡居民统算,中国人平均每年肉类消费增加1市斤左右。

下面我们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大致描绘一幅:当前国人肉类消费的全景图。

2.1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城镇居民处在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人们的户外肉类消费比例在逐渐扩大。

有钱人吃肉多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把城镇居民按收入分成5等分,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

如果进一步细分,占比在5%的困难户,肉类消费水平只有20公斤,这与农民的平均吃肉水平相当。

城乡人口统算,也有4-5%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家庭肉类购买量开始下降,但户外消费却有明显上升,综合起来看,吃肉最多的还是中高收入群体。

2.2进城民工肉类消费高于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是青年,不养猪照样得吃肉、甚至吃肉量比在农村时还要多,由于城市供应的集中性和便利性,为人们肉制品消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收入的增长,有利于肉制品的消费。

人们吃肉的均衡性增强,也是扩大肉类消费的重要方面。

蹲在城市大路边的建筑工人,手里举着两个馒头就着水煮白菜,在个体小店干活的农民工吃的也许只是米饭就咸菜,但遍布大街小巷的宾馆、饭店、小吃店的服务员和厨师的90%都是农民工,民工的主体是青年,与中年人的省吃俭用不同,而是有钱就买、有肉就吃。

进城民工肉类消费水平也许还赶不上市民,但吃肉量已经高于农民。

2.3 吃肉越多的人群,肉制品消费比例越高收入高的人吃肉多,吃肉多的人,肉制品消费比例大,这一现象在城乡之间、城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全国的肉制品占肉类的10%,城市居民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而农村居民肉制品消费低到国家统计忽略不计的程度。

2.4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满足农民季节性消费是肉类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企业家比常人更知道现实市场在哪儿?高收入人群是所有企业的目标群。

春节,城里人去饭馆的逐年增加;农村还处在家宴为最高规格和普遍待客方式的阶段,春节期间,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成倍增长的感觉有,但肉制品消费还是相当少。

春节正好是天寒地冻的季节,肉类消费起来,费工费时的麻烦,抑制了春节旺季市场的肉类消费量。

当然,农民要的是货真价实的肉制品,要肉眼看得见肉。

可能我们的企业家还没看上这一市场,我们的企业和技术专家还没有准备好适销对路的产品。

但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于城市,大量的城里人又有回到乡下过年的习惯,春节期间农村人口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亿,所以说,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2.5农民吃的猪肉占到肉类消费量的3/4猪肉在中国肉类生产结构中占62%至65%,城镇居民家庭购买猪肉占总购买量的60%,如果加上在外就餐,实际消费的猪肉占到肉类的一半多一些;最新的数据表明,农民年消费猪肉15.6公斤、牛肉0.6公斤、羊肉0.8公斤、禽肉3.7公斤。

农民吃猪肉的量占肉类消费的比重高达75.36%,2005年农民的人均猪肉消费比上年增加了2.1公斤,2006年没有增长,2007年下降。

年度之间增减幅度不一,但最近25年农民的肉类消费从6公斤增加到20.7公斤,增长了14.7公斤。

2.6九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购买猪肉20公斤,目前已有云贵川、两湖广东、内蒙、重庆等9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

其中四川、重庆、贵州等农民猪肉消费高达30公斤以上,超过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水平的50%。

西南、湖广农民的猪肉消费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

西南的农民收入并不高,但主产区的优势为当地人提供了消费的方便条件,人们肉类消费习惯得以养成,西南成为中国猪肉消费最多的区域,农民的肉类消费西南排第一,东部沿海高收入地区处在第二位,再下来是东三省,东北人大块吃肉的消费习惯和玉米等饲料原料的充足,推动了中国新的猪肉产区的形成,肉类消费最低的是中部地带,尽管这里不是最贫困的地区。

饮食习惯、经济收入、生产数量都是影响肉类消费的重要因子。

2.7 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高收入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

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量越多,质量也好一点,但农村肉类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这二十多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购买量增长了1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2倍。

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8 农民的肉类消费与城里人的差距正在缩小以十年的间隔期来观察,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2倍,1991年为2倍,2001年是1.4倍。

非常明显,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

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单位:公斤年份城市农村城市/农村1981年 20.52 9.44 2.171991年 26.60 13.49 1.972001年 24.42 17.37 1.413 中国肉类消费大趋势3.1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

最近这20多年,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倍。

城里人一日三餐每顿1两肉,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每天消费2两肉,城乡居民人均每天多吃1两肉,这是国人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

3.2 人均每天消费2至3两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农村先富起来的1亿多人和城市高收入人群,人均肉类日消费水平,现在已经分别达到2两和3两。

未来若干年,城乡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将由现在的33公斤和20公斤会上升一个台阶,还难以达到富裕人口今日的消费水平,但还是会逐年向每日2两或3两的肉类消费水准逼近。

3.3 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农民全年吃肉20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肉20公斤、购买肉类33公斤,加上在外消费,城里人吃肉在40公斤以上,中国台湾省人均肉类消费已经是70公斤。

农民在中国是多数,而且多数农民还不富裕,收入不高,现实购买力不强,吃不起肉的农民还不少。

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是城里人的一半,迟早会有一天,农民的吃肉水平会跟城里人一样高,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

4 关于饲料粮和粮食消费的几个判断粮食的1/3以上是用作饲料的,饲料转化畜产品。

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更是人口第一大国,农村人口是大头,人均每天才吃1两肉,城里人吃得多但家庭购买人均每天也才2两肉。

96%的中国人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人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1两肉。

4.1 消费者不存粮成为常态中国人少吃的口粮,所有城里人和相当部分农民减少了存粮,口粮消费的总量会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

城乡居民口粮直接消费减少部分,足以解决新增人口的吃粮问题。

消费者不存粮成为常态。

城里人:家无存粮,心里不慌。

乡下人:手中有钱,家不存粮。

种粮人:价好多种,价低少种,不敢多种,不会不种。

消费者家里不存粮,人人天天要吃粮。

粮食增产的大部分将主要作为饲料。

世界范围内:人、猪、车争玉米的格局已经形成,玉米身价大增。

在中国,玉米已超过小麦,跃升为第二大粮食作物,能否再超越水稻成为第一大,谁也说不准。

畜牧业发展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4.2 我国粮食问题主要是饲料粮问题在中国,饲料粮消耗数客观上每年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量,但谁也难以说出个准确数。

关于饲料粮一个部门一个数字,一种算法一个结果。

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接近粮食总产量的40%,占粮食总消费量的1/3以上,能够反映多数人的判断。

4.3 饲料粮将成为中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四川、云南7个省市区农民家庭人均饲料用粮普遍高于主食用粮。

而2003年只有4个省:内蒙、辽宁、重庆、四川。

3年增加了3个省,一年多一个。

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农户的饲料用粮要高于人们主食用粮,饲料粮用量正在逼近口粮消费数,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处在成长期,饲料粮消费自然有增无减。

迟早有一天,全国的饲料粮将成为中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

4.4 饲料粮比重增大,中国的粮食安全性可能会更高中国的饲料粮供应有很大的缺口,只有保证了饲料粮安全,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