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总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三个特点

工作总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三个特点

工作总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三个特点
一、案件特点
(一)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行为以销售壮阳保健品为主。

除201X 年的一例案件为生产销售假羊肉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外,其余案件全部为生产销售含有有毒、有害成分的壮阳保健食品。

由于我国对壮阳类产品的类型和生产厂家有严格限制,造成一大批小作坊制作的壮阳类保健食品横行市场。

此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多,利润空间大,二至三元钱进价的商品能卖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

顾客往往羞于到正规医院就诊或购买,选择在街边小店购买,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被害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为经济谋求利益铤而走险。

(二)通过实体店贩卖壮阳类保健食品的作案地点多为出租房或小型商店、成人用品店。

在朝阳检察院办理的销售有毒、有害壮阳类保健食品案件中,作案地点均为犯罪嫌疑人经营的成人保健品店或生活超市内,涉案物品数量少,与其他正常经营的商品摆在一起掩人耳目,具有迷惑性。

这些场所多由个人经营,不具有营业执照,有需求才进货并迅速处理,被查处时存货仅为十几盒甚至几盒。

同时,我区出现了部分拥有营业执照的大药房从保健用品市场批发壮阳类保健食品的现象,此类商家以合法形式掩盖犯罪行为,利用消费者对我国批准生产的壮阳类产品的不了解和对大药房等正规销售地点的信任,销售,谋取非法利益。

(三)壮阳类保健产品的主要来源较为集中。

一是游商上门送货,这些保健品多来源不明,供货商与进货商均不留联系方式,采取定时送货的方式;二是店
主从朝阳区十里河保健品批发市场进货,进货方明知此类保健产品非正规厂家生产,但放任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三是来自各地产品交易会。

如李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其有毒、有害壮阳保健品均自杭州产品交易会购进,涉及19个品种、101盒。

二、暴露出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相对机械,实践中存在漏洞。

《食品安全法》及《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案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食品安全标准。

但是由于食品的多样性与致害病菌的变异性,上述法规只能作为泛性条款与兜底条款,必须依靠各项安全标准及质量鉴定报告方可发挥作用。

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质量鉴定机制均不完备,致使司法监督在食品安全保障之路上步履蹒跚。

如生猪羊牛肉属于二次加工才能食用的食品(即煮熟),相关机构因国家对生肉无规定的标准均表示无法进行鉴定,使得案件无法取得应有的证据,无法建立有效的证据链,案件不了了之。

(二)执法机关食品安全监督侦查制度不规范,“行刑衔接”机制运行不畅。

基于食品不稳定性、易变异性的特点,离开第一现场后证据难以再行补足,及时扣押及送检是鉴定结论真实有效的重要保证。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与食品鉴定部门在鉴定上衔接不畅,配合力度不足,接收鉴定食品的程序复杂,导致扣押的检材不全或无法及时送检,使得出具的鉴定结论缺乏应有的司法意义,阻滞了案件的司法进程。

此类现象集中出现在我区公安机关刑事专项行动办案过程中,。

刑事专项活动在集中打击犯罪活动中成效明显,但本身带有应急性、运动型的特点,同时部分人员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薄弱,对涉案物品查封、扣押、送检、保
管程序存在严重瑕疵,直接影响办案质量,限制了相关司法活动应有的效果。

如朝阳检察院于201X年6月共收到朝阳公安分局提请批准逮捕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11件15人,此批案件源于公安机关在XX市尚仕兴源国际保健品市场查获的销售壮阳类功能产品的摊位以及从该保健品市场进货的六家药店,其中多个案件的扣押物品清单与检测报告中列明的物品有明显不符,同时由于此批被扣押保健品由食药监督部门统一清点、查扣,在同一库房中存放了大量涉案药品,无法事后再次依个案重新区分清点拍照。

对此朝阳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现朝阳公安分局已对该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整改。

(三)鉴定机制不完善,影响食品安全犯罪打击效果。

一是鉴定技术有待提高。

当下鉴定机构只能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国家规定应当存在及不得含有的成分、数量,而食品作为易变异的特殊物品,在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其所含成分随时间的推移而各不相同;二是食品质量鉴定难以确定鉴定机构。

我国法律仅规定了食品在生产、流通及出口时的鉴定机构,案发时处于包装、贴标等加工过程的食品无法确定鉴定机构;三是不同鉴定机构鉴定意见不一。

由于食品送检的时间不同,各个鉴定机构采用的鉴定技术及标准有所不同,导致鉴定意见发生冲突,影响司法机关对案件做出正确判断。

如在李某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朝阳质检出具的检验报告与中国商业联合会肉禽蛋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XX)出具的检验报告相矛盾,同时朝阳分局或朝阳质检并没有向犯罪嫌疑人下发检验报告结果的回执,因涉案肉类已作无公害化处理,故一旦犯罪嫌疑人对检验结果提出质疑,涉案肉类已丧失了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可能。

三、对策建议
(一)立法机关完善法律规定,提高打击力度。

建议司法和立法部门完善法律规定,对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中鉴定意见、量刑标准、证据运用等存在的问题统一规范,提高对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保证执法机关依法正确把握食品安全类犯罪情节认定标准,消除在实践中对严重情节的认定容易产生分歧。

(二)检察机关发挥监督作用,保证案件质量。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督办机制,应及时、准确、主动地逐级汇报,保证督办机关掌握全案各个审查阶段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指导协调;二是托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各机关部门快速、有效地长效合作机制,定期梳理线索,及时监督移送和立案防止行政执法机关有案不移、公安机关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现象;三是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涉及食品安全等直接关系民生类的案件,积极运用诉讼监督手段,通过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把握侦查方向,同时通过提出检察建议,及时规范执法行为。

(三)加强“行刑衔接”,形成打击合力。

第一,完善行刑对接平台,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相关法律意识,关注司法实践中办理食品安全犯罪对证据的相关要求,提高取证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扣押相关物品应当严格遵守法定办案程序,妥善保管被扣押物品,以固定涉案证据、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为原则,提高刑事专项行动的活动效果,同时及时告知鉴定检测意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互联互通,完善犯罪线索和赃证物移交等制度,消除行刑衔接障碍,形成打击合力,保持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

(四)鉴定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健全鉴定机制。

对危害食品安全案件进行行政执法与犯罪侦查时,需要在保障食品市场的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及时地获取证据,这需要建立便捷的食品质量鉴定渠道,提高鉴定的效率与准确性。

同时,加强司法机关与鉴定部门的沟通,统一食品鉴定标准,做到统一鉴定,以完善行政程序拉动司法监督,减少食品鉴定的不确定性对司法进程的影响。

另外,增多食品质量鉴定的渠道,降低食品质量鉴定的门槛,让受害人也具备参与食品鉴定的条件,还群众自我救济的权利。

(五)依靠群众,广泛宣传,从源头遏制食品安全犯罪。

司法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运用新闻媒介、社区宣讲、商户座谈等方式,适时进行案例警示教育,普及食品安全保障知识。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敏感案件及典型案例,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依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认知度。

同时,建立奖励举报机制,鼓励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活动,促进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形成全社会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态势,从根本上打击和铲除食品安全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