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小白

《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小白

《牡丹亭》的语言
一、牡丹亭中的名句:
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牡丹亭》诗化的戏剧语言
1、陈继德《牡丹亭题辞》天:“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2、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采,自出机抒,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试看《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抒情唱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留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此出曲文,妙语连珠,佳句迭出,典雅优美,宛转清丽,而且选用的是“言前”辙,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王彦泓《疑雨集》云:“玉茗先生迥出尘,语言无处不清新。

”颇中肯綮。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作者正是以如此自然本色而又绮丽清新的戏剧语言,表达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奔放感情和委婉心理,恰到好处。

杜丽娘歌唱的曲文,可算是优美的抒情诗,但并非单纯的抒情诗,而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相得益彰。

这就在于,抒情诗要求感情色彩浓厚、节奏鲜明的凝练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

戏剧要求的是鲜明的人物性格,完整紧凑的情节,贯串的动作,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

简言之,《牡丹亭》中诗化的戏剧语言,其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节奏鲜明,饱含“戏”的因素,诗的色彩浓重。

这就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戏剧的感情色彩,使剧本产生更大的感染力量。


三、《牡丹亭》叙述语法探讨
(一)、显在叙事特征的表现
1、符号学大师巴特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体系。

读(听) 一部叙事作品, 不仅仅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听) 下去, 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读(听) 下去。

”以这样的视角看《牡丹亭》, 全剧可大致分为三个大层次。

第一层次, 生情而死。

第二层, 为情复生。

第三层, 社会承认。

2、从叙事角度来看,在《牡丹亭》全剧中, 有三出几乎是只有陈最良一个角色。

《标目》里, 他独自一人介绍了全剧概况;《腐叹》里,他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和杜宝请先生教小姐的要求;《骇变》里, 他发现杜丽娘墓中无尸并准备去找杜宝告状。

陈最良在这几出戏里, 是一个
“叙述者”。

全剧首尾, 均由他交待情节发展。

(二)、典故的叙事扩张
讨论《牡丹亭》叙述语法, 修辞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人名的推敲。

师父陈最良,说明了他的迂腐,男主角柳梦梅的名字也是后来才起的,这个名字暗示了故事发展的情节。

不过, 《牡丹亭》里最引起我们注意的修辞手法是大量运用典故, 一般每出用典都在十个以上, 下场诗更是全篇用典。

重点的场次如此, 一般场次也这样。

如第二出的《言怀》, 五百多字篇幅, 用典就有近二十个。

上场诗:“刮尽鲸鳌背上霜, 寒儒偏喜往炎方。

凭依造化三分福, 绍接诗书一脉香。

能凿壁, 会悬梁, 偷天妙手绣文章。

必须砍得蟾宫桂, 始信人间玉斧长。

”连续用了“占鳌头”、“匡衡凿壁”、“孙敬悬梁”、“妙手”、“蟾宫桂”等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 我们认为是一种叙事的扩张。

这里的扩张, 与巴特所指的“扩展”不完全一致, 不是用语言符号的“畸变”而造成, 而是联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即指内容, 又指表达)。

如前所引上场诗,“占鳌头”指目前的状况,“凿壁”、“悬梁”指苦学,“蟾宫桂”指愿望, 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的叙述内容, 它是以典故这个媒介物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 所指的意义就不再是几个方块汉字的容量, 而是可以引入一段又一段故事的叙述, 即完成扩张。

这里, 可视典故为叙事的基本单位, 属分布类, 即功能。

“占鳌头”以后是“凿壁”和“悬梁”,再以后是“蟾宫桂”。

这几个典故组成叙事的铰链。

典故之间, 则是结合类功能, 即标志。

它填补铰链被隔开的空间, 起着催化作用。

当这几个典故进入叙述层后, 柳梦梅的经历就概括出了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一般人生轨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叙事扩张。

正是这样的叙事扩张, 作品才体现出摇曳多姿的风采, 也体现了汉文化的魅力。

四、《牡丹亭》的宾白饶有机趣
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出则间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长。

但有些曲词还不够本色。

表现在石道姑、杨娘娘等身上的庸俗描写,以及滥肆才情(如《道觋》的长白,《冥判》的增句词)、结构不够严密的缺点,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