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
学习目标:
通过对各类芦笙舞蹈的 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芦 笙舞蹈的种类和特点,同时 鉴赏苗族各类芦笙舞的舞蹈 风格特点,为学习苗族芦笙 舞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乐器芦笙以及芦笙舞 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类芦笙舞 的舞蹈风格和特点,并结合视 频和音乐学习芦笙舞蹈。
芦笙简介: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 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 笙的构造,是用六很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 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 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 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随着地域 和民族不同而异。吹奏时,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 和音作伴奏。芦笙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它们多取材于民间 歌谣,音乐表现力很强。大芦笙是将笙管加高,音量放大的芦笙, 吹奏起来浑厚宏亮,声音犹如铜鼓,穿透力特强。另有一种用竹 子精加工成小喇叭和一个倒挂竹筒,配装在芦笙上用于扩大音量, 这种芦笙也叫大芦笙,它吹奏小调时,缠绵婉转,特别动人。芒 筒常与芦笙配用,它独有的低音给芦笙曲平添了厚重感。高排芦 笙在大山深处远近驰名。按苗族古规,初夏季节稻子孕苞了却还 没有抽穗,怕惊扰了谷神,是禁吹芦笙的。
鼓龙鼓虎-长衫龙: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
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 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长衫龙这种苗族芦笙舞过去仅在丧葬 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现在则每逢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 跳月等传统民族活动都要表演此舞,成为开展娱乐竞赛、增进 情谊的重要活动方式。此舞用于丧葬时,于出殡队伍的最前列 表演;用于祭寨神时,则于阳历二月初一这一天在杀牛祭祖踩 场之际表演;用于立房时,往往在踩屋基时进行;用于跳月时, 则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场”活动中表演。长衫龙包括 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整个舞蹈分为三节,第一 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 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两根野鸡翎,顶龙面牛角图腾, 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 芦笙旋律作出“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 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该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 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为一 体,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舞蹈类别:

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
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 “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 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 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 的锦鸡一样。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 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 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 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漫舞中舞 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舞蹈动作三、四、七步 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 蹈的基本特点。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 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 舞。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 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滚山珠: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
“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 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 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 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 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 镖亦可。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 或水碗翻滚,表演的技巧性强,且异常惊险。“滚山珠”在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进各种技巧,不断完善。到1989年, 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6至8人同时表 演的舞蹈。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 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 进行舞蹈表演,时而以头为足,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 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 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
课外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内容,多 收集相关芦笙舞的资料, 深入的了解有关芦笙舞各 个形式的舞蹈的特点,提 高对芦笙舞的舞蹈鉴赏能 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