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专题阅读——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
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前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公元1127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
赵明诚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艺术特色一、倾掳真挚情二、熔炼家常语三、善用白描法四、讲求韵律美主要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多丽·小楼寒》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与易安旧居坐落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畔,始建于1959年,1999年进行较大规模扩修建,现今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典型的仿宋代建筑。
歇山飞檐绮丽多姿,悬山抱厦丰富多变,曲廊凹凸有致,院落花木扶疏,飞亭叠瀑,展室内涵风格各异,从图、文、像、书、画等不同层面展示了一代词人的伟大成就与丰富的一生。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
李清照纪念堂前院门楼是一座飞檐圆顶的四柱抱厦,双脊比翼,颜额挂有牌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
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
正厅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厅内陈列着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诗词、题字等。
正面立着的石膏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雕塑的。
左边小展室是李清照详细的生平及行踪图。
右边展室陈列着后世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书影及李清照年会的盛况照片。
正厅东侧曲廊间有“叠翠轩”,西侧曲廊南端有“溪亭”,亭旁有“洗钵泉”,东侧曲廊的墙上,镶嵌着30多方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李清照诗词碑刻。
由东侧沿曲廊往里走或从西侧踏过一条竹林幽径便是李清照纪念堂后院“静治堂”,原是赵明诚居莱州时宅第的名字,取“静心治家”之意。
它的正中与前院建筑中轴相对,前为悬山抱厦,两侧抱柱楹联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晚年李清照:一叶孤舟风浪中■邬永辉你是绣面芙蓉的美女,你是词动京华的才女,美女的生命注定飘落在鲜花绽放之际,如西施的隐迹江湖,如昭君的妙龄出塞,才女加美女的你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在凄凄惨惨戚戚的炼狱折磨中煎熬了漫长的73年。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在朝为官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爱好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她几乎一懂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这首天真烂漫的《如梦令》可以说是她童年的美好回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据出身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李清照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这首《浣溪沙》便是词人娇美姿态的真实写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宝鸭:发型)。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时年21岁,父亲也在朝为官。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都有金石研究的兴趣。
他们两人结婚以后情投意合。
下面是李清照寄给丈夫的一首赠别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与丈夫“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书画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
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甜蜜。
她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的《醉花阴·重阳》可见这种深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句遂成为千古名句。
尽管李清照有着天纵之才华,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留下了中国女性历史上第一篇文学评论——《词论》,但仍然逃不脱命运的捉弄。
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宋王朝匆匆南逃,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为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一家人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知府,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既蒙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建康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没有身先士卒平定叛乱,却和副职深夜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叛乱平定后,赵明诚被朝廷撤职。
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
当行至乌江镇时,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为丈夫的行为深感羞愧的李清照,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触景生情,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听到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追悔莫及,心似刀割,羞愧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城复职时,正值盛夏,赵明诚带着深深的愧疚和妻子的殷切期盼,匆忙赶路,却不幸在途中染上了痢疾和疟疾,病情非常严重。
李清照接到报病的信赶到时,等待她的却是与丈夫的永别。
此时,46岁的李清照孤苦无依,她一生没有子女,又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刻骨铭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然而此时,朝廷却又传出赵明诚把一把玉壶送给金人的谣言。
悲痛万分的李清照为了给丈夫洗清冤屈,更为了避免灭顶之灾,将家中所藏古器全部献给朝廷。
但此时的朝廷只顾逃跑,这些珍器全部落到一个个大发国难之财的官兵手中。
此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他就代表自己的那条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