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半合成青霉素类
一、 青霉素 及 半合成青霉素类
素
青霉素类、
(重点) 青霉烯类
O N
O代 S
S s
2- 烯
S s N
C代S
氧青霉烷类
N
O
oO
碳青霉烯类 O
c
N O
3
(一)天然青霉素(247页)
青霉素是霉菌属的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类抗生素的总称。天然 青霉素主要有五种,临床常用的是青霉素G和青霉素V。 名 称 作用特点 药动学特点 青霉素G 强抗G(+)菌 、毒性低; 不稳定、口服效差 易耐药、易过敏 吸收少 同上。作用较弱 耐酸,口服吸收好 血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 吸收好、血药浓度较高
青霉素V
青霉素X
同上
青霉素N
对G(-)菌作用较强
口服吸收差
4
名
称
取 代 基(多为苄基的衍生物)
CH3-NHCO
构 效 特 点
G
•
O o
苄基,G(+)——强效
(窄谱)
V
CH3
α-碳-吸电子基 — 耐酸
(可口服)
青
霉 素 N
HOOC
极性基团(氨基)— 广谱
NH2
(G(-)菌)
CH 3
X
•
HO HO
对-羟基(酚甲基)— 高血浓度
官 能 团——2α-羧基 及 双酰胺结构 (β-内酰胺环 和 6 β -酰胺链)。 立体结构——手性碳(2S,5R,6R)、环不共平面。 理化性质: 呈酸性(pKa2.65~2.7),不溶于水。 临床用其钠盐或钾盐,以增强其水溶性。 (钠盐的刺激性较钾盐小)。 室温下其水溶液不稳定, β-内酰胺易开环、 分解。 7 (分解产物参见244页) (失效)
④ 结构特征:母核结构—青酶烷酸(双环结构)
化学结构、立体结构 (β-内酰胺环 并 氢化噻唑环),
二环的张力都比较大,加之青霉素结构中β-内 酰胺环中羰基与 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不能形成共扼(呈半开书状),其稳定性 极差,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 导致青霉素失效并产生致敏物。
细菌细胞壁 具有维持细菌正常外形的功能,若出现缺损, 则细菌便膨胀、变形、破裂、自溶而死亡。 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分为三个阶段: 胞浆内粘肽前体(N-乙酰胞壁酸)的形成、 胞浆膜粘肽的合成、 胞浆外粘肽的交联。
该类药物能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对粘肽的交联 6 过程具有阻断作用,,使细胞产生缺损,导致细菌死亡。
②
耐酶青霉素:
在侧链酰胺上引入体积较大的基团,降低了与酶活性中心的 适应性,干扰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与药物的作用。 甲氧苯青霉素和乙氧萘青霉素。二者都能耐酶,可用于耐药 金葡萄引起的感染。前者口服吸收差,须注射给药;后者耐酸可 口服。异丙萘青霉素,对β-内酰胺酶比乙氧萘青霉素更稳定,作 用持久,并可抑制某些革兰阴性菌。 苯甲异恶唑类不仅耐酶,还能耐酸,抗菌活性也增强。 侧链取代基 药物名称 苯唑西林 (248页) 奈夫西林 异丙西林 N 甲氧西林 (249页) O
C H3
O
CH 3
10
③ 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N(NH2-侧链)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远低于青霉素,对 革兰阴性菌的效用则优于青霉素,进一步研究发现: 侧链氨基是抗G(-)菌的重要基团。 在青霉素G侧链羧基的α位引入氨基(氨苄西林),改变了子的 极性,使其更容易透过细菌细胞膜,扩大了抗菌谱,(广谱) 。于是合成大量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衍生物: 参见252页)。 用羧基或磺酸基代替氨基引入侧链得到羧苄西林或磺苄 西林,其对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有较强的作用。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
8
2、半合成青霉素
①
解决三大问题: 不耐酸、不耐酶、窄谱过敏。
耐酸青霉素: 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具有耐酸活性——可口服
O H R CH CO 3
侧链Cα-取代基 H CH3 CH2CH3
药物名称 青霉素V 非奈西林 丙匹西林
上述耐酸青霉素,酰胺侧链的α-碳上都具有吸电子基, 由于吸电子基(氧原子)的诱导效应,阻碍了电子转移, 不易开环、分解,故对酸稳定(口服青霉素)。 9
252页 250页 248页
11
3、青霉素水解示意图
青 霉 素 强酸 青 霉 酸 碱 酶 (A 环 开) -CO2 青霉噻唑酸 弱酸(PH4) 青霉二酸
青霉醛酸 青霉胺 -CO2 青 霉 醛
青 霉 胺
参考书:“药物化学”尤启东主编
462页
12
C-X杂键断裂:
②
①Leabharlann ① 任何条件下首先断裂的键位(β-内酰胺键)。 ② 任何条件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青霉胺和青霉醛。 ③ 稀酸条件下侧链羰基氧首先对β-内酰胺环羰基碳作亲核进攻, β-内酰胺环破裂。侧链引入吸电子基可阻止环裂解。 13 ④ 开环的中间体自身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内源性过敏原)。
(口服吸收好)
三苯甲基
(二苯苄基)
大位阻基团 ——耐酶(半合成)
5 (抗耐药)
1.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① 作用特点:杀菌力强,毒性低。窄谱、耐药性。有过敏反应。 例 如 :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0.4/万~4/万, 死亡 率约为 0.1/ 万。 ② 耐 药 性: 细菌酶促青霉素分解失效 等。 (参见242页) ③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靶点:粘肽转肽酶。
青霉素本身并不是过敏原,引起患者过敏的过敏原有两种: 外源性过敏原: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 多肽类杂质;
过敏原
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中β- 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后, 引入 的青霉噻唑类等高聚物杂质,
控制杂质含量就可以控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青霉素的过敏原
青霉素本身并不是过敏原,引起患者过敏的过敏原有两种: 外源性过敏原: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 多肽类杂质;
过敏原
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中β- 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后, 引入 的青霉噻唑类等高聚物杂质,
控制杂质含量就可以控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14
青霉素的过敏原
⑤ 青霉素的缺点
对酸性水溶液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不能口服。 对碱性水溶液不稳定(成盐反应须十分小心进行),须做成粉针剂。 抗菌谱较窄,对革兰阴性菌的疗效差。 在使用过程中,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有严重的过敏性反应(休克)。 为了克服青霉素的诸多缺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 对青霉素进行结构修饰。成功地解决了青霉素的不耐酸、不耐酶 和抗菌谱窄的问题,在口服、广谱、耐酶等半合成青霉素研究上 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