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召开。
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持了大会,并向大会作了总结性报告。
在报告中,他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重要。
2月24日深夜11时,二十大的代表们又来到会议厅,听取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激烈地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的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禁区,斯大林模式不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道路而存在。
可以说,赫鲁晓夫是反对个人崇拜和发动改革的先驱。
但是由于各种局限,他的改革是不完备的。
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倾向十分严重,干部任用上也存在着事实上的终身制。
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这些现象表现得愈发严重。
1960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
美国示威者大呼反苏,使赫鲁晓夫很愤怒。
在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建议把联合国总部搬出美国去,但他的这个提议被联合国大会否决了。
在这个结果宣布后,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成员边高声喊叫,边不停地跺脚,以示对这个结果的不满,同时用这种吵闹的声音去干扰其他国家代表的发言。
当英国代表麦克米伦讲到最尖锐的内容时,赫鲁晓夫认为高声喊叫的反击力和轰击力仍不够强,便脱掉一只皮鞋,用右手拿着,在自己席前的桌子上砰砰地敲打起来,赫鲁晓夫这个异常的举动令与会者目瞪口呆。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
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
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
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提前就预备了一只额外的皮鞋。
他并不是一时兴起脱下皮鞋抗议,这个举动是精心安排过的,典型的苏联恐吓式外交手段。
他关注农业,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直至下野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赫鲁晓夫和猪在一起的故事
据说赫鲁晓夫同志年轻时也是苦孩子出身,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社会主义农庄生产劳动,和农民有着极深厚的感情,他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也不忘本,时常去农庄视察工作。
有一天来到了一个养猪场,看到满圈的活蹦乱跳的小猪,顿时来了兴致,挽起裤腿就下去和小猪们打成一片,抱抱这个,逗逗那个,随行的记者们也是不敢怠慢,“咔嚓咔嚓”相机快门响个不停。
记者们晚上回到报社,准备排版第二天的报纸,总编同志犯了难,赫鲁晓夫在猪圈里的照片该如何注释呢?一个记者说:“就叫《和猪在一起的赫鲁晓夫同志》吧”,总编说不行不行,这样有损国家领导人形象,大家想了会儿,另一个记者说:“不如叫《和赫鲁晓夫同志在一起的猪》吧”,总编把这个记者直接骂了出去,大家继续陷入沉思。
第二天,真理报出版了,莫斯科街头人手一本,照片下边注释着《左起第三个是赫鲁晓夫同志》。
如果你是记者,会怎样在图片下边注释呢?“赫鲁晓夫同志在视察猪场”?“赫鲁晓夫同志和快乐小猪们在一起”?还是“赫鲁晓夫同志深入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