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历届领导(1)
外交 一、和平共处与大国合作
二战后, 斯大林多次并不厌其烦强调同西方的和平共 处与大国合作外交活动。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 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 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 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 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 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1939年苏 联外长马克西姆· 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 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 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斯 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 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 与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世界革命与集团对抗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 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斯大林在东欧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 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 洗。 真正促使斯大林改变对外战略的是1947年6月5日出台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欧洲国家将被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 并且这些国家的内政将受到直接干涉; 这个计划企图将欧洲分裂成两个阵 营, 形成一个与东欧民主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与苏联的利益相敌对的几个 欧洲国家组成的集团。面对变局,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在经济上, 实施所谓的 莫洛托夫计划, 之后发展为经互会; 在政治上, 在东欧取消民 主联合政府而成立清一色的苏维埃政权, 批判法、意党的合法斗争而主张 革命斗争,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在军事上, 加紧两弹的研制以打破 美国的核垄断, 对东欧国家增派驻军和军事顾问,逐渐组建华约组织。特别 是两个阵营理论的提出, 表明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摈弃大国合作, 而走上 了与西方的集团对抗。
赫鲁晓夫
西方政策 :美、英、法、德等国 外交 中国政策 日本政策 东欧政策 对苏 :开创了一个时代 影响 对社 :借鉴经验和教训 对资 积极 消极 三和路线
宗教 政策
前期:国家对于宗教的管理延续了战时的宗教政策, 呈现出一种模糊不定,时松时紧的态势,给当时苏联 国内的宗教发展带来了一种喜忧参半的局面。
• ( 三)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 19 5 3 , 一1 9 6 3年农畜产品提价6 次。19 5 8 年在取 消农产品义务交售的同时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 它比义务交 售价格高2 倍多。同时降低了给农庄的机器零件和汽油的零 售价格。 • 四) 扶植和鼓励私人副业。 • 赫鲁晓夫为振兴农业采取了一系列对私人副业的扶植和鼓励 措施。从19 5 4 年开始, 免除有宅旁园地的庄员、工人、职 员、渔业和工艺劳动组合成员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任务。 从19 5 8年1月1 日起取消庄员、各种合作社社员和职员私人 副业的各种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同时降低私人副业农业税8%, 放宽对自留地、自养牲畜头数的限制等。实行上述政策对促 进私人副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时, 就改变了农业政策。 由于政策上的180 度大转弯, 19 5 8 年 后, 苏联的私人副业呈萎缩趋势, 引起市场供应紧张。
与中国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 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 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 国家。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 (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 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50年2 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 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 经济
• (1)农业改革:
• ( 一) 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扩大农庄权力 • 赫鲁晓夫主张建立一种“ 既能保证国家有计划地领导农 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发挥地方主动性” 的农业计划制度。19 5 5 年1月25 一3 1 日, 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做了增加畜产品 的报告, 提出改变“ 由上级发给每一地区一个种植谷物计划和 一个按牲畜品种发展畜牧业” 的“ 自上而下” 的方法, 提倡 执行“ 农庄和农场以生产一定数量商品为出发点” 的上下结 合“ 制订计划的新方法” 。同年3 月9 日, 苏共中央和部长会 议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 • ( 二) 改变农产品的收购制度 • 斯大林时期, 苏联实行的是农产品义务交售和向机器拖拉 机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赫鲁晓夫执政后, 改变了这种制度。 1 9 5 4年6月23 一24 日, 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 从19 5 4年9 月开始, 陆续降低农庄对谷物、油料作物、土豆、蔬菜等的义 务交售定额, 以便使农民以较高的国家收购价格向国家出售。 。
农业集体化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 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 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 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 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 “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 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连 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 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到 1933年底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与1937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抗 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 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 1941年初斯大林与日本国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 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 二战时期进行领土扩张,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 全部波兰领土 。后又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 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 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 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 海军基地。1940年3月12在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 和约》。苏占领了很多芬兰的领土,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 苏联作为海军基地。1940年间, 苏联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 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后期:官方意识形态左右着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政 府对文化领域严格控制和管理,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原则,加之赫鲁晓夫自身为坚定的无神主义者 和对反宗教工作的支持促使国家推行了严厉的宗教政 策,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宗教运动
• 政治 • (1)改革干部制度: • “ 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构的成员” , “ 经常 更换干部” 是赫鲁晓夫在干部问题上的指导思想, 他制订了一系列措施, 如从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到 区委成员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三届基层党组织书记 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两届, 每届的苏共中央委员及主 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 / 4 , 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 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 3 , 民族区委、市 委、区委、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会成员至少更换1/ 2。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赫鲁晓夫任职期间, 从中 央到基层大量更换了党政领导干部。
大规模工业化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 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 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 -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 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期 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 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 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 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 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 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 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 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 至被枪决。
影响: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最重大变化,在亚洲 和欧洲,以后在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体 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个新的国家体现系 在战后初期经历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具有和资本主义抗衡的能力,人民生 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1)改革干部制度 (2)平反冤假错案 (3)反对个人崇拜 ( 一) 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扩大农庄权力 ( 二) 改变农产品的收购制度 农业 ( 三)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经济 ( 四) 扶植和鼓励私人副业 ( 五)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 工业:主要措施是精简中央管理机构, 实行企业 下放 文化: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 政治 军事: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 军和海军
• (2)平反冤假错案 • 赫鲁晓夫上台后, 在政治领域内面临的最重要也最棘手 的任务是如何处理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厉史问题。 正如赫鲁晓夫不无忧虑地所表述的那样、 当斯大林死的时 候, 他留给我们的是忧虑和恐惧。” ②于是, 摆脱这种忧虑 和恐惧,使人们从巾解脱出来, 有一种普遍的安全感便首先 提到日程上来。 • (3)反对个人崇拜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在政治领域除了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外, 还展开了反对个人崇拜的运动。可以说, 苏联体制中的 所有弊端都与个人崇拜有关。所以,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随 着苏联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反对个人崇拜已成为苏联社 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赫鲁晓夫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义无反 顾地举起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旗帜 。反对个人崇拜达到高潮, 其标志是赫鲁晓夫所做的《密秘报告》。
战后苏联历届领导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
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政治
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