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5章
能源经济学(第三版)课件第15章
健康经济损失合计 113城市GDP合计 健康经济损失合计占GDP比重
病例数
经济损失(百万元)
42069 258886 5069856 1240496778 496199 56264619 1316005 3948015831
22173 113707603
56854
17385.96 ✓ PM10已成为
15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16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 的经济评估框架
采用由哈佛大学Ho和Jorgenson(2007)在世界银行的研究基 础上修正后的剂量—反应关系表达式。
7
15.1.2 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HExrh DRxh Crx POPr
(15-1)
其中,HExhr为r地区由于污染物x(SO2, PM10)导致的h类型 的环境健康效应; DRxh 为污染物x的第h种环境健康效应的 剂量—反应关系系数;Crx为r地区大气污染物x的浓度; POPr则为r地区的人口数。
3
15.1.1 环境健康效应
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如TSP(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NO2)等。
煤燃烧后产生的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会成为主要的大气污 染物(阚海东等,2002)。
关于城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研究,以SO2和TSP或者 PM10为主。
前提是该城市全部市区人口暴露于这两种污染物的年均浓度 下。
一种较为粗略的估算:个人暴露水平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差异,不同人群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
8
15.1.2 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环境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则通过对每种健康经济损失的估值 加总得到:
HEVrxh Vxh HExrh
(15-2)
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
颗
与气溶胶等。
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
粒
重要对象。
物
优化城市区域的能源结构尤其是工业用能结构、提高用能
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限制高能耗高排放
产业是有效降低PM10等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途径。
14
目录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15.3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
个人吸入的污染物
iF 暴露人群,暴露时间 总污染物排放量
(15-4)
对特定的排放源而言,其对应的吸入因子可以表达为 (Ho and Nielsen, 2007):
iF
n POP C BR
d 1
d
d
EM
(15-5)
其中,POPd 指区域d处的人口;Cd为d区域的暴露浓度;BR则 表示暴露人群的平均呼吸率,通常为20 m3/日。EM为特定
✓ 能避免重复计算,但是也会 忽略其它污染物带来的损失。
将不同污染物带来的 健康效应相加,作为总 的损失。
✓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重复计 算的问题。
本章:分别估算PM10和SO2造成的城市居民的健康效应; 将其加总作为总的损失。
5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1.1环境健康效应 15.1.2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评估
排放源的总排放量。
19
15.2.2 吸入因子
吸入因子能够简单、透明、综合地反应出污染物排 放和公众暴露程度之间的关系。
吸入因子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评估工具,但是已经广 泛地应用于电厂的环境健康效益评估,工业污染环 境影响评估,交通排放的环境健康效应评估以及一 些区域性评估。
稳健的气象模型表明可以将吸入因子扩展到大范围 的健康评估分析中。
• 部门能源消费
• 污染物 • 暴露群体 • 吸入因子
• PM10健康效应 • SO2健康效应 • 部门排放的健康效应
原因:评估具体的能源环境政策的 实际效果 ✓基于污染物的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和暴露人群以及各 污染物的吸入因子,得到每个部门 的健康效应。
• 部门健康经济损失 • 所有健康损失汇总
506.33 804.12 19398.06
影响公众健康 的最主要的污
44.34 1571.12
染物
70555.92
16316.06 ✓ SO2造成的其
110265.85
他健康效应相
9163.48
对较小
787.44
0.39
9951.31
136533.21
11255978.54
12
1.21%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18
15.2.2 吸入因子
吸入因子(iF,也被称为暴露效率或暴露因子,exposure efficiency或 exposure factor)指某些特定排放源或某类排放 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在暴露时间内,所有暴露人群所 吸收的污染物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关系,表达式为: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部门j排放产生的污染物x造成的第h种环境健康效应 如下:
DOSE
iF N EM
HE (DR
xj ) (DR xj
)xj
xhj x
hx
BR
hx x
BR
EM NC OP
jx
jx j
(15-7)
其中,
jx表示过程排放率,单位为千吨/10亿元和
OP j
表示部门j
的产出。燃烧排放EM
C jx
则通过式(15-8)计算:
EM C jx
( F ) jxf jf
(15-8)
f
其中, jxf 代表化石能源f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吨/10亿吨油当
量和Fjf 为部门j化石能源f消费量,f分别为用油当量表示的煤
部门污染物排放的估算可以利用式(15-6)所示的方法:
EM EM NC EM C
jx
jx
jx
(15-6)
其中,EM jx表示部门j对于污染物x的排放,其中 x 可分别表示
为TSP 和 SO2,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烧排放 排放 EM jN(xC 非燃烧排放)。
EM C 和工业过程 jx
将能源消费的实物量转化为油当量,过程排放的计算如式:
20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21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 2007年,SO2给上海造成的过早死亡数为1404,约占 SO2造成的过早死亡总数的6.3%。
13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中国的重要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受害 者。
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
可
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
吸
超细颗粒物;
入
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
炭、石油、天然气。
22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 应的经济评估
15.2.1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框架
15.2.2 吸入因子 15.2.3部门污染物排放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15.2.5 中国24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
济评估
23
15.2.4 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评估
能源经济学
第十五章 能源健康效应
1
目录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2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效应的经济评估 15.3边际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
2
15.1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经济评估
15.1.1环境健康效应 15.1.2环境健康效应测度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效应评估
修正后估算 413272 1956 159 16 89 2.8 53614 4
1.95 10000
5
370000 6.2 6.2
413272
7
7
11
15.1.3中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 康效应评估
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113个城市)
PM10导致的健康效应 过早死亡人数 呼吸道疾病入院次数 急诊 受限活动天数 下呼吸道感染及儿童哮喘 哮喘病例数 慢性支气管炎病例数 呼吸道症状病例数 PM10导致的健康效应经济损失 合计 SO2导致的健康效应 过早死亡人数 胸部不适病例数 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病 SO2导致的健康效应经济损失 合计
通过吸入因子将部门的污染物排放转化为浓度,具体转化计
算如式(15-9)所示:
DOSE iF N EM BR C POP
xj
jx
jx
xdj
d
(15-9)
d
其中,DOSE 为部门j排放污染物x 的浓度,iF N 为部门j排放的污
xj
xj
染x的吸入因子,BR则表示暴露人群的平均呼吸率,通常为
20 mC3/x日dj ,
THEV HEVrxh
r xh
(15-3)
其中, HEVrxh 代表r地区由于污染物x(SO2, PM10)导致的h 类型的环境健康效应造成的经济损失, Vxh 表示污染物x导 致的h类型的环境健康效应的单位损失估值, THEV表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