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研究 作业

苏轼研究 作业

1、苏轼的家庭生活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母亲程氏出身官宦,善良正直、果敢仁慈的性格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从政后相似的起伏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共鸣,使得他们能够达到性灵的契合。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三子苏过。

苏迈会作诗;苏迨娶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孙女;苏过则是三兄弟中最出色的,他协助和照顾父亲,作父亲的秘书。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成为诗人和画家。

2、有关苏轼诗词的欣赏浣溪沙·苏东坡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南山纪游之作,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

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

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气候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

上片写南山雨后的风情之景。

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当然更不是一个很好的游山玩水的气候,可是东坡却只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首句交代了时序,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朋友游了南山;南山附近有个十里滩,这一带淡烟疏柳,风景极美,故曰「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小雨后的景色,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媚」字下得漂亮,雨过天晴,十里滩一带景色妩媚,由何来添其妩媚呢?烟、柳。

用淡烟和疏柳点缀出晴滩的妩媚。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媚」代表了一种动态之美也。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意,把快要入春的感觉,用「媚」字点出来。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

「入淮清洛渐漫漫」:「漫漫」形容水盛的样子;淮,淮河,洛即洛涧,发源于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面。

近人周笃文以为:「入淮」一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清洛入淮之处距泗州不近,非目力能及。

而词中提到清洛,是一种虚摹的笔法。

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这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吗?是否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呢?笔者以为:姑且不论苏轼站在南山上是否看不看得到清洛入淮的景象,但即使真看不到,句子同样是可以成立的,它当然可以是东坡的想象,在看到淮河、十里滩的景色后,由于春天的即将到来,气候也渐渐暖和,也许山上雪水融化了,更往上源的洛水注入淮河,所以水势渐渐盛大起来。

至于周先生所言的,具有归隐林泉的寓意,可说是一新说法。

但有了这样的念头,是否下片词意应继续阐发此意?但观下片,似乎不然;况就东坡而言,他应是仍一心想回到朝中,为天子所用,所以并不认为他具有退隐的想法。

故应是承上句而来的写景句。

阳光洒满滩头,烟柳也显得妩媚,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水势渐大,更加清波浩渺。

本来是冬天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富有春意。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

下片写友人款待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雪沫」句写点茶,用笔入微,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燲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又云:「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这可视为对「雪沫乳花」的详尽的注解。

午琖,琖即盏,中午时的茶盏,指的就是午茶,这整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

〈浣溪沙〉为六句七言之体制,上下片皆以单句作结,故末句之经营,十分重要。

即如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则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盘之蔬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

其饾饤细物,并成妙谛,而不以琐屑为病者,就在于煞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

清欢是一种幽静的乐趣,主人用清茶时蔬来款待他,他深觉这是有兴味的清欢。

这是一个人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的一种「自适」,多半要阅历人世浮华、一番挫折之后,才能有的一种体认。

这是一种人生体悟,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得和失,大体都要失去过、受过大挫折后才能去珍惜。

有时想想自己阅历还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严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种种,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时你的人生就会到另外一种境界去了。

像东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整个人生态度就不一样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表面看来是如此轻松,实则是经历过苦难之后所散发出来的风姿。

「人间有味」,是一个怎么样的「味」?在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的尘世,对东坡而言,全都可拋开了,只要有几盘蔬菜,一杯热茶就可以满足他,这就是人生;对他来说,最有味的莫过于「清欢」了。

「清欢」是一种远离世俗干扰、词人自得的乐趣与境界,而这种自得也许是不同于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对生活深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

此诚所谓「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之作也。

结语由此阕〈浣溪沙〉更是深见子瞻对待人间事物的深情至意。

他能「从『小中见大』、『凡中出奇』。

所以在生活现实中,常能发挥『应机转化』的效果:平凡琐碎事物,他往往『触处成趣』;艰危困顿环境,在在『绝处逢生』。

他又『能入能出』,能轻易地深入人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核心之中,倾听其细语或独白,探索其生命奥秘,了解其灵妙信息,然后超然而出,以人们通晓易解的言语,毫无沾滞的传译出来。

」也因此,他才能从「蓼茸蒿笋试春盘」中,感受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乐!3、历代人对苏轼的评价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

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

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1.清人王士祯及<四库提要>指唐庚于"苏轼兄弟颇有所憾","集中无一字及之",且"殆负其才气,欲起而角立争雄"等等,均有违史实.本文尝试通过对唐庚仕履行止的考述和有关诗文的评析,说明唐庚一贯尊崇苏轼的文章道德,对苏轼被一再贬逐深表同情,对当朝焚书毁碑的禁苏行径颇示不满.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4、有关苏轼的遗迹、纪念馆,各选择一个介绍苏堤(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

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桥名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

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

置身堤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

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成于1988年12月28日。

2004年重整开放。

纪念馆是开放式的。

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

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

红窗白墙,清凌方正。

楼前广场玉兰树下屹立着苏东坡的全身塑像,高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苏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5、介绍苏轼的图书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作者:王水照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著者取材的重点就放在苏轼本人的作品,而恰好在这里著者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细腻灵敏的艺术感悟和流畅优美的文笔将苏轼的作品演绎得极其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