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社会化ppt课件
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 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
的不可替代性。(P107)
ppt课件.
10
二、依恋的发展
1.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以后)
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人类的神经系统存在着 一个包含语言先天概念的心理结构,即先天的普遍的语法知识。
ppt课件.
7
四、语言获得理论
2.语言习得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儿童在环境
中所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不足之处:忽略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P128-129)
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
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同龄人的交流、儿童的
养育实践、教育与文化。
ppt课件.
21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
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 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ppt课件.
13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 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ppt课件.
14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哈特普把这两种人家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
强化。
ppt课件.
18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
是敌意性侵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社会认
知因素。
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
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ppt课件.
19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三、儿童的道德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划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
德阶段(7—12岁)、更高水平道德阶段(12岁以上)。
ppt课件.
20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
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ppt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
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
1.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
独白。(P103)
2.社会化语言有以下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P104)
ppt课件.
6
四、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的三种学说 1.先天获得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语言的获得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儿童语言的获得不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ppt课件.
1
社会化
语言
口语发展
亲子关系
依恋
类型及成因
语言交际
后期影响
语言获得
同伴关系
社会行为
性质功能
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道德发展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前语言交流
儿童在出生前语言刺激已经开始对胎儿起作用。
ppt课件.
3
二、口语的发展
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 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ppt课件.
4
二、口语的发展
3.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有: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 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ppt课件.
5
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 言。
(权威-服从)和水平关系(平等-互惠) 。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
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
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
ppt课件.
15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
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
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1. 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 4岁以
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 3~6岁是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一般先掌握实词(名词-动
词-形容词),再掌握虚词。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
ppt课件.
8
四、语言获得理论
3.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语言是在口头语言运用的环境和关系中学到的,儿童在
掌握语言的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发展而发展。
ppt课件.
9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期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
ppt课件.
11
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
安全型;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2.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
(P111-113)
ppt课件.
12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社会性方面;情感发展方 面;认知发展方面。(P113-114)
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不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ppt课件.
16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P118-120)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
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 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