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灯泡不亮了教案教学设计第22课《灯泡不亮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4课。
本课活动是让学生在学习了前几节课的电路知识基础上,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引导学生利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判断故障电路中的故障在哪里。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主要是灯泡不亮是因为电路出了故障,分析其中原因,想办法通过检测电路的每个元件来确定故障出在哪里。
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是让学生会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学会使用它来检测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有故障。
二、学情分析“电路出现故障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能常常看得到,学生也有经历过,但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停电了,比较少会想到其他的方面。
经过几节课的电路连接操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正确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因此能很快掌握如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三、教学目标1.知道电路出现故障后,其中的用电器就不能工作。
2.了解简易电路检测器,并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简易电路检测器。
3.能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尝试对检测结果作出判断。
4.养成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并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故障电路、电路检测器、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故障电路、灯泡、导线、电池、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书房中,妍妍发现在桌面的一盏台灯不亮了。
问题:是不是没电了?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并判断故障出在哪里。
(二)活动探究1.活动1:灯泡为什么不亮了提出: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等电路元件形成闭合回路后,灯泡就能亮起来。
在一个正确的连接的简单电路里,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什么原因?交流:提出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某个元件出问题或者连接不稳等。
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电路哪里出故障了?交流:能从重新连接电路、查看每个元件等方面进行检查电路的故障在哪里。
2.活动2:检测电路的故障出示:简易电路检测器实物和图片。
提出: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等元件是否出现故障。
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能正常使用。
任务:尝试组装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
要求:组装好简易电路检测器后需要进行自检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装简易电路检测器。
提出:将“检测头”连接到待检测的元件的两端,观察检测的灯泡是否发光进行判断元件是否有故障。
任务:尝试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元件,判断是哪里出故障了。
要求:每次使用电路检测器前都要先检查自己能否正常使用。
但要明确的是禁止将简易电路检测器用于检测家用电器。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问题:怎样检测小灯泡?检测电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呢?交流:能够从灯泡的连接点和可以直接更换元件到简易电路检测器中等方面进行思考。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
汇报: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故障的元件在哪里。
拓展:在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任务:根据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交流:能根据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时不方便的问题进行改进。
例如移动不方便可以用一块板固定,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可以使用胶布进行粘贴等。
七、板书设计第22课灯泡不亮了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教案教学设计第18课《生活中噪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最后一课。
噪声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和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
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去了解噪声的存在,还要认识到噪声离我们其实很近,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
最后,学生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实践,真正参与到保护听力的活动中。
本课可以安排两个课时。
活动1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噪声及身边的噪声现象。
通过调查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噪声,是否采取了防治噪声的措施等,让学生体会噪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并且认识到噪声是可以防控的。
活动2承接上一个活动中噪声的危害,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听力问题。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因素会造成听力受损,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并由此重视听力的保护。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海报。
本实践活动是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方式,加深同学、家长等对保护听力的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好自己的听力。
二、学情分析前面几节课对声音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跟声音有关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有关噪声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但与之相关的一些科学概念学生并不是十分的清晰,例如噪声强度、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控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实际的调查与访问及收集资料中学习相关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调查身边的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强度、噪声的危害、有无防控措施等,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可以顺利完成的。
对于保护听力的问题,学生一般不是特别重视。
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到有些情况会造成听力永久损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认识,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1.能说出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治的。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了解身边的噪声现象。
3.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愿意在宣传听力保护方面做出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实地调查身边的噪声现象。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分贝计、相关图片或视频、课件等。
学具准备:绘画纸、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主题人物讨论高架桥两边的隔音墙的问题。
问题:为什么高架桥两边要有高墙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隔音防噪问题:高架路边的高墙有什么用途?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高架路边的高墙是为了隔绝噪声。
问题:什么是噪声?有哪些噪声现象?讨论:分组讨论。
汇报: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汇报噪声情况,教师分类汇总。
小结:噪声是比较嘈杂、刺耳,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一般噪声根据来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
任务:我们身边有没有噪声现象?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
讨论:如讨论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地点、内容、方法等。
活动: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
教师随同进行指导和监督。
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记录,教师归纳汇总。
讨论:学生根据汇总的调查记录,讨论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
小结:根据讨论结果,对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进行小结。
2.活动2:保护听力问题:噪声的环境对人的听力有什么影响呢?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讨论。
媒体:用多媒体介绍噪声影响人听力的资料。
小结:噪声对人的听力有较大的危害;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用耳习惯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任务:我们应该像保护视力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听力,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听力的保护并不是很在意。
让学生收集保护听力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宣传海报。
媒体:介绍海报的基本特点和绘制的一般技巧。
活动:学生搜集资料并根据搜集的资料绘出海报的草图,组内学生对草图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
学生再根据交流和指导改进草图,然后根据草图绘制宣传海报。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绘制的宣传海报,评选出最佳海报若干张,在班级或校园内展示。
七、板书设计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噪声现象来源:交通、工厂、工地、生活…… 保护听力:远离噪声注意用耳卫生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教学设计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
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
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
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
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
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
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
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
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
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彬彬和波波到公园玩耍,彬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
波波对这些岩石感到很好奇。
问题:这么多种岩石,都在哪里找到的?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活动探究1、活动1:寻找岩石提出任务:我们也到户外收集一些岩石吧。
(1)问题①:哪些地方合适我们去收集岩石?你准备到周围的什么地方收集岩石?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