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法

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法

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法主要包括道路和道路挡墙、道路钢管栏杆。

一、道路工程本工程道路宽为44.0m。

断面设计包括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及分隔带几部分。

本工程道路结构由下至上分别为:土路基、宕渣层、5%水泥稳定碎石层和沥青砼面层。

道路工程紧跟在排水施工和配套管线埋设之后进行,根据工期要求,排水工程不同段落完成后即可进入实施。

道路工程的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T土路基T宕渣层T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T平侧石及人行道板铺设T沥青砼面层。

1、施工准备:施工放样:在排水工程测量放样基础上,利用临时测量控制网,按设计图要求,分别作好轴线、边线、高程的测量放样。

同时,按照不同要求作相应控制桩,以确保准确无误。

组织施工机械、材料进场。

做好各班组的技术交底工作,做好安全、质量意识教育。

2、土路基:施工前应清除表层约30cm 厚的杂填土或耕植土。

对于挖方段,挖方土应及时运出,且不得超挖,对路床设计高程60cm 以内的树根等杂物须清除,挖方段采用1:1 边坡;对于填方段,应清除表面耕植土及不良土质,以符合要求的塘渣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填方段采用1:1.5 边坡,回填厚不大于30cm。

路基填土不得含有树皮、草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 的应打碎,有机质的烧失量不得大于5%。

如遇池塘或河渠,须经处理后方可施工路基。

处理方法:先围堰、抽水、清淤后,铺排40cm 厚块石,以碎石嵌缝,机械压实后上部再回填50cm 宕渣,然后铺设一层土工搁栅,再一层素土一层宕渣回填压实至设计路基顶面,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

路基施工时,应视土质情况相应虚设一定厚度,以利碾压。

待一段路基平整完成后,即可进入碾压。

路基用12~15T 以上压路机碾压,路基成型后以12~15T 压路机碾压后轮迹深度不大于5mm,碾压后路基应平整、坚实、表面无明显弹簧或翻浆现象。

路基土质中不得含有有机质。

路基完成碾压后,即可进入压实度和回弹模量(承载板)试验。

路基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

路基密实度:零填或挖方段路床下0-30cm范围内路基压实度要求》95%,填方路段路床下0-80cm 范围内路基压实度要求》95%,路床80cm以下为》93%。

具体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表8.4.1执行。

土基回弹模量值为》20Mpa。

3、宕渣层:宕渣层厚机动车道为30cm、非机动车道为25cm,所有石块粒径应级配合理。

在土路基完成、检查验收合格后,即可进入宕渣层施工。

宕渣层所有石块粒径应级配合理。

最大粒径不超过15cm,含泥量不大于20%。

对于粒径过大宕渣,采用人工现场破碎;对于含杂质过多宕渣,采用人工剔除杂质或不得运输进场;对于粗细料集中、级配达不到要求的,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拌和处理。

宕渣摊铺、碾压后应平整、密实。

碾压应均匀、到位。

摊铺、碾压具体要求及方法同填土路基,宕渣厚度、宽度控制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碾压完成后,即可进入相关试验,宕渣层顶部回弹模量(承载板)值达到设计要求。

宕渣层顶部回弹模量要求为》30Mpa,试验合格后应进行水泥碎石稳定层施工。

4、水泥稳定碎石层:5%水泥稳定碎石层车行道厚30cm、非机动车道为25cm、人行道厚20cm。

其组成为:水泥:碎石=5:95 (重量比),要求碎石粒径级配合理,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4cm。

5%水泥稳定碎石层7 天浸水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不小于3.0Mpa。

28天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不小于4.0Mpa。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前应作水泥和碎石的相关试验。

水泥稳定碎石层浇筑边模是以钢模(槽钢、型钢)支立。

边模支立应牢固、顺直,高程以边模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按重量比拌和后,予以摊铺。

车行道、非机动车道摊铺分两次进行:15cm+15cm和10cm+15cm,人行道一次摊铺。

拌和时用水不宜偏多,以稍干为宜。

摊铺时应控制虚摊厚为5-7cm,摊平后即行碾压。

碾压以12-15T压路机进行。

碾压后平整、坚实、无松散现象。

基层在摊铺过程中按“宁高勿低”和“宁铲勿补”的原则进行,严禁贴落找补。

碾压遵循“先边后中,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

水泥稳定碎石层浇筑后,即可养护。

养护以布毯覆盖洒水。

养护时严禁车辆通行。

水泥稳定碎石层龄期到后,即可进行相关试验。

基层压实度5%水泥稳定碎石层不小于97%,其顶部弯沉值要求:机动车道不大于0.066c m,非机动车道不大于0.085cm。

5、平、侧石铺设:中央分隔带边高侧石为99x 15X 50cm花岗岩侧石,其他道路边侧石为99 x 15X 37cm花岗岩侧石,人行道边侧石为99x 10x 20cm花岗岩侧石,道路平石为50X 28 x 12cm花岗岩平石。

平、侧石在安装前先进行外观检查和抗压试验,均合格后方可进行铺设。

平、侧石铺设应做到轴线垂直,相邻两块之间高差一致,底部座浆饱满,两块之间排列间距一致,棱角分明,后背浇筑密实。

平、侧石无明显色差,勾缝均匀美观,线条顺直, 高程正确。

同时保证与设计坡道一致,坡度顺畅。

平石雨天表面不积水。

6、人行道板铺设: 当水泥稳定碎石层养护达到强度,进行完相关实验且合格后,即可进行人行道板铺设。

人行道板结构为6cm 透水砖(20x10x 6cm)+3cmM10 水泥砂浆。

人行道板以平铺法施工,铺设前沿两侧每5m 设控制点,再连成控制网。

板片安放应平整稳固,并注意如下事项:①检查基础是否符合要求,做好基层清理工作,对基层洒水湿润。

②铺前对板块应对拼,并浸水湿润,阴干后备用。

③地面找好标高,拉十字线,铺好分块标准块。

④铺完第一块后,再由中间向两侧和后退方向顺序铺砌。

⑤铺砌时,板块要四角同时下落,对齐缝格铺平,板间缝宽不大于3mm,并用木锤敲击平实,如发现空隙,板凹凸不平或接缝不直,应将板块掀起加浆,减浆或理缝。

铺好一排, 拉通线检查一次平直度。

安砌时方块安放应平整稳固,不得有翘动,与两侧及树池侧石交接应平顺。

坡道处应整体美观、平顺,无障碍肓道板应规范、准确。

提示肓道和行进肓道布置应合理。

曲线段应顺畅,不得反复弯折,行进肓道和提示肓道铺设及布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7、沥青路面施工: 在道路平、侧石完工后,进行沥青砼施工,本工程面层均采用拌合式沥青砼施工,沥青砼厚度机动车道为15cm(6cm 粗粒式+5cm 中粒式+4cm 细粒式)、非机动车道为9cm (5cm 中粒式+4cm 细粒式)。

沥青砼铺摊前,首先检查水泥稳定层基层,基层必须标高准确、坚固、稳定平整、表面整洁、干燥,还需把施工范围内所有的检查井和雨水口,按照路面标高要求调整好。

为了保证路面纵横断面高程符合要求,应在路面底层(基层表面)上侧设5m*5m 控制网以控制高程,并按虚厚在主侧石上弹出路边虚铺高程,保证路面平整度,防止积水。

沥青砼机动车道分三次摊铺,6cm粗粒式、5cm中粒式和4cm细粒式;非机动车道分二次摊铺,5cm 中粒式和4cm 细粒式。

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在道路基层顶面上铺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采用PC-2 慢裂撒布型乳化沥青,质量应符合《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中附录C表C.0.3中的要求,沥青用量与规格应满足该规范中附录D表D.0.9的要求。

浇酒透层沥青后,宜立即撒布粗砂,其用量为2-3m3/1000m2。

沥青砼混合料由沥青加工厂拌制而成。

沥青混合料运至工地应有专人立即测量其温度(深10cm 处),并检查颜色是否均匀,有无白石子,及颗粒离析现象。

沥青混合料到达工地温度应控制在130 C -150 C,摊铺长度视温度情况而定,当气温较高时,为50-100m左右;气温较低时,以30-40m 为宜。

用机械摊铺,设专人指挥自卸车拉料车,使汽车后轮等贴在摊铺机进料斗前两个前推动的辊轴上,然后将混合料倒在摊铺机进料斗内,摊铺机开始搅拌并慢慢向前行驶,顶推着汽车前进将混合料铺开,后部掌握拉平。

调节平整厚度的人员待摊前5-6m 时应用折尺插入摊铺层内,测定其厚度如发现厚度不均时,应及时调整搂平,使其达到设计要求,摊铺分层尽量减少接茬,压实系数一般采用 1.2-1.25。

摊铺机应距平石10cm处操作,边缘、雨水口、窨井附近剩余宽度,同时用人工摊铺补齐,以减少接缝。

沥青混合料的辗压温度:开始辗压温度不得高于100C -120 C,压实后不低于70 C。

在辗压过程中,发现横向裂纹应停止碾压,待温度稍降后,再行碾压。

碾压方法采取先轻后重,先边后中,先慢后快,先用8T两轮压路机碾压,速度25-35米/分,压至无明显轮迹时,再用12T 压路机碾压,速度同上,压至砼料稳定坚实。

碾压时需改变行驶方向时,应放慢速度,但不能停止,不能任意左右移动位置,调头或急刹车。

行驶不得拐死角,以免使沥青混合料挤出拥起和裂纹。

压路机进出碾压地,这时要从稳定的路面上进出,不允许在新旧路的接缝处斜面进出。

碾压时,碾轮保持清洁。

压前需在轮上涂刷稀柴油。

以免粘轮,切忌用量过多,浸蚀路面,碾压不到之处,如雨水井、窨井周围局部边沿地方应用手扶式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达到平整密实为止。

弯道边上的碾压应尽量圆顺,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碾压终了的沥青砼面层应表面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拥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

沥青砼的接茬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沥青砼面层与平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沥青砼面层的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横坡、井框与路面高差指标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50092-96 标准和设计要求。

沥青砼面层弯沉值要求:机动车道LR=0.05cm ,非机动车道LR=0.076cm 。

面层压实度不小于95%。

当沥青面层温度降至大气温度时,即可开放交通,一般施工完后第二天开放。

二、道路挡墙本工程在一号桥(建设河桥)的东、西桥台背后两端道路的南、北两侧每侧10m 范围内设置挡墙,挡墙与桥梁桥台相连。

桥端道路挡墙共40 米。

在道路桩号0+970 处管涵进出口两端管涵两侧每侧5米,涵侧道路挡墙共20 米。

在道路桩号0+500~1+400 道路北侧设置挡墙,挡墙共900 米。

挡土墙结构由下至上为:20cm 碎石垫层+ M10 浆砌块石基础+ M10 浆砌块石墙身+20cmC20 砼克顶+青石栏杆挡墙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T基槽开挖T碎石垫层T浆砌块石基础T墙身T勾缝T墙背回填T克顶T青石栏杆1、施工准备:沟槽开挖前应作好降水、放样、材料、机械的准备工作。

同时,作好场地地上排水,以使地面水不进入沟槽。

2、基槽开挖、碎石垫层施工方法参照排水管线相关施工方法,前已述。

3、浆砌块石基础及墙体:驳坎块石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应清洗干净,砌筑挡墙的第一层砌块时,应先将底基表面清洗、湿润,再用浆砌筑,墙身应分层砌筑,墙身应按沉降缝位置分段进行,但相邻工作面的高差一般不宜超过 1.2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