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 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 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 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 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如小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 科学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 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 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 而发生疼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机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 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 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 “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 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 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 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 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 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 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 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 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 瘀,可致血瘀胃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 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胃病者,腹膜 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属脾 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 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 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L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11 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 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 《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 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 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 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 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 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 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 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 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 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 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 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 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 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 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 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 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 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 失和降,不通则痛。
2020/4/20
中医内科学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 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 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变 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 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 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 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 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 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