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训练1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营造了清静的意境,活化出秋之静美怡然。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农人把镰刀挂在房檐上,回味着刚刚经历过的喜悦,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C.“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写出了渔人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
D.“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意为江面荡漾着晨雾,渔人轻摇着船桨,写出了朦胧美。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第一小节的前三句,本是写农人,却只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更能体现农人丰收后的安然自得的心态。
B.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人和自然的亲近和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C.诗歌前两节以写景为主,最后一小节以写情为主,景色又被情感浸润,层层展开,情景交织,意境深远。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一词写出了牧羊女因笛声消失而产生的一丝忧愁,略带甜蜜的清愁。
3.如何理解“秋天栖息在农家里”?(4分)4.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诗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将近百层之高。
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小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C.诗歌结尾“鲲鹏”“图南”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哀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间幽静环境的诗句是“ ,”。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两句表现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在上面,让人觉得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
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
①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
①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
①——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大约也因那萦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①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
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萌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默然洒在我脸上的是那霏霏的毛雨,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B.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C.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洒在我脸上的罪霏毛雨带来的D.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群花的“光泽”本为视觉,却以味觉与触觉的“甜软”来形容,新颖生动。
B.第①句运用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色彩纷呈的花朵上,把花与人融为一体。
C.第①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连用两个反问句,与雨后零落的群花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D.第①句“饿了”赋予“花香”以人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花香”不再浓郁的特点。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点号,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有人认为应该用逗号。
你认为应该用哪个?请说明理由。
(4分)五、下面这封自荐信在语言表达得体和标点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加以修改。
自荐信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好!我叫刘鹏,来自敦品中学。
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我深感荣幸。
我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小有成绩,尤其酷爱文学,在荣任我校文学社社长期间,将文学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有《我和我的祖国》、《追梦赤子心》和《青春的色彩》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内文学刊物上。
我高考的最大理想就是考取贵校中文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和社会。
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为母校争口气。
谢谢!此致敬礼!敦品中学刘鹏2020年3月1日六、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题目。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
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选择图,标题:(2)分别简要分析图1、图2的创意。
图1:图2:答案与解析一、1.C 2.B3.①稻米丰收,瓜果成熟后被勤劳的农人用背篓装回家;①农人饱满的心因丰收得到安宁。
4.①诗歌第一节借露珠、镰刀、瓜果等意象,描绘了一派悠闲静美的农家田园秋景图;①诗歌第二节借网、乌柏叶、芦蓬、白霜、船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朦胧柔美、充满生趣的清江秋景图;①诗歌第三节借草野、溪水、青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安详、恬静的牧女秋景图。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C项,“捕到的鱼少而懊恼”错,于文无据,诗中主要是体现娴静、松弛的氛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错,无夸张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赏析诗歌句子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赏析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语双关,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表达瓜果成熟后被勤劳的农人用背篓装回家,农人饱满的心因丰收得到安宁。
4.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描写画面的理解分析能力。
通过解读诗歌,诗人描绘的画面可以较容易的找出。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二、【答案】1.D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全诗以哀景抒悲情”说法错误,诗中开篇出现的景物有千里之大的浩瀚江河之国,百层之高的层峦山城,气势宏博。
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全诗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所以全诗应该是以豪景抒悲情,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故选D。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
《登高》主要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分析两首诗歌内容及情感可知,两者相同点是,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不同点是,本诗虽然作者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但心中的雄才大略没有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报国豪情饱满高涨。
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