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
关键概念
县级平台
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又称区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各地根据服务人 口数量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区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向区域范围内机构提供各类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向所辖居民提供人口 健康服务。在人口较密集,卫生计生机构数量较多的区县,可参考地市级人 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区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人口较少,卫生计生机构数 量较少的区县,可考虑卫生计生机构直接连接地市级平台。县级平台可直接 联通省(市)级平台或地市级平台并借助两级平台对接,满足跨区域业务协 同需求。
规划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整体规划, 统一标准, 分步实施 。
总体目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 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省、市两级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 设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监管、综合卫生信 息管理支持五大重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
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省卫生信息系统基础框架,基本实现全省 主要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关键概念
地市级平台 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又称地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1.通过地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互联所辖区域卫生计生机构或区县级人口健康信息 平台,采集所辖范围内卫生计生机构人口健康服务数据,通过技术手段保证采集数据 质量。 2.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区域信息整合共享,实现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实时 更新。以服务居民为中心,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 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支持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服务, 突出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重点精神障碍等报告与管理,支撑卫生计生机构信息共 享与业务协同,满足居民查询个人健康档案需求。 3.联通区域内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人员绩效考核、卫 生计生服务监管、药物使用监管等精细化管理。 4.通过地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互联省(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实现两级平 台医疗人口健康数据资源交换,借助两级平台交换,实现跨地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5.建立健康门户。借助平台数据资源库,以安全有效的途径,向居民提供预约挂号、 双向转诊、健康档案调阅、人口健康信息咨询、发布等公众应用。
关键概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RHIN)是以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 存储、利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卫生计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 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汇集整合和挖掘利用的载体。 平台以服务居民为中心,支撑多种业务应用和协同,兼顾卫生计生管理 和辅助决策的需要。
规划需求分析
3、技术需求分析
(1)、 平台性能需求 A、良好的响应能力:支持医务人员实时在线开展业务,满足同时在线用
户数X个时,打开相应工作界面时间控制在2-3秒内,系统一般性操作最长时 间<=5秒,系统内在线查询操作时间<= 5秒,跨系统在线查询操作最长时间 <=10秒。
B、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海量数据集优化处理能力,以及迅速的数据检 索能力。数据中心粗略估计三年数据容量将达到XT(不含影像数据),因此 对海量数据的分级、分层、分区的优化管理和并行处理能力要求具有稳定高 速访问能力。
关键概念
省级平台 省级平台又称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是基于省级电子健康档案、电子 病历的索引和摘要库及共享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1.互联省(市)内的各地市级、区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省(市)级 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省(市)级健康档案平台和省(市)级人口健康业务 协同平台,支撑跨区域信息查询和六大业务应用协同。 2.实现全省(市)的综合人口健康管理。通过省(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 层实现数据采集,建立综合人口健康管理多主题数据库/数据仓库和省(市) 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实现满足业务需求的统计分析功能,支持综合 管理和科学决策。 3.依托省(市)级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辖区内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4.通过省(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互联省(市)级外部系统。 5.通过国家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口健康信息交换层互联国家级平台,满足跨省(市)业务协 同需求。
关键概念
区域卫生信息化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依托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信息网络,并连接区域内卫生计 生机构和有关部门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卫生计生和有关信息部门系统 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支持居民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公 共卫生和卫生计生行政管理以及有关部门应用的过程。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指市级和县级平台。
关键概念
卫生信息网络
卫生信息网络又称人口健康信息网络,是指连接平台之间或平台与 卫生计生机构信息系统之间的网络。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为骨干,多种 通信网络为补充,并能与互联网安全隔离。
关键概念
四级平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根据《意见》要求,全国将建立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共四级人 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据各级平台的不同定位,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意见》 2、卫生部《医药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3、《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 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4、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 平台建设指南》卫办综发(2009)89号 5、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 平台建设技术方案》 6、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WS365-2012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 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分会副主任委员 甘华平 2014年8月
引言
我国在原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 年)》中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概念。福建省厦门市、上海市闸北区 等东部沿海城市率先探索,陆续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截止2013 年全国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地市级104个、县级549个。与此相 关的省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11个。
C、具有易用性:要求操作简洁,易于学习,只需要简单培训即可掌握系 统操作;界面操作灵活性、界面操作正确性、界面用语描述正确性、规范性 与一致性。
D、平台应能提供7×24小时的连续运行,平均年故障时间<24小时,平均 故障修复时间<30分钟。
规划需求分析
(2)、平台安全性需求
平台建设需考虑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应用级以及安全管理方 面的需求。平台不低于三级等保的要求。此外,对于数据安全,在系统 建设过程中需特别重视居民健康档案隐私保护。
10.治疗记录 * 11.住院病案首页 * 12.中医住院病案首页
13.会诊记录 * 14.转诊记录
* 15.出院小结 * 16.医疗机构基本信息 * 17.新生儿家庭访视 * 18.儿童健康检查 * 19.首次产前检查服务
20.产前随访服务……
2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
注:带*号的内容为必须交换和共享的内 容。其他内容,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选定, 逐步增加和完善,分阶段实现共享和交换。
二、规划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当地人口经济状况、 地区卫生信息化现状、 存在主要问题和差距。
2、业务需求分析 (1)公共卫生服务(HER共享和管理、健康卡) (2)医疗服务(区域协同、远程)、基层卫生 (3)医疗保障服务(社保卡、农合卡、支付) (4)基本药物服务 招标、配送、监管 (5)综合卫生管理服务 监管、配置、决策 (6)计划生育服务 监管、决策;门户
规划需求分析
(3)、标准体系建设需求 需要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可行的区域卫生标准
体系、确保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能够互联互通。
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示意图
规划需求分析
(4)、网络建设需求
需要建设一个覆盖区域卫生及相关单位的网络体系,为区域内相关 业务应用建设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基础网络,实现各相关单位和节 点的广域网接入,为主机、存储平台、安全系统提供网络基本连接功能。
国家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又称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是基于国家级电子 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索引和摘要库及共享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1.互联各省(市)级平台、部属医疗机构、国家级业务条线系统。通过国家级人口健 康信息交换层、国家级健康档案平台和国家级人口健康业务协同平台,实现跨省 (市)、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实现全国的综合人口健康管理。通过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实现数据采集,建 立综合人口健康管理多主题数据库/数据仓库,实现全国人口健康信息数据挖掘和综 合分析,支撑国家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 3.统筹国家中医药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综合监督、计划生育、新农合和 应急指挥等管理功能。 4.通过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交换层互联国家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国家级业务信息平台。
三、总体规划设计
(一)基本规划
1、思路 2、原则 3、目标 4、内容
四川省案例
2013年各类医疗机构数占比情况
四川省医院占卫生总资源比
• 床位占 65.32% • 卫生技术人员占 56.94% • 门急诊量占 30.53% • 住院量占 60.99%
四川省十二五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
设计顶层 整合中层 统一基层
三是 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夙求。现在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优质资源大部分集中 在城市、农村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足。通过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卫生资源服务可及性。
区域卫生信息化规划基本内容
一、规划背景 (在什么情况下建、依据、为什么建?) 二、需求分析(现状、业务需求、技术需求) 三、总体规划(思路、目标、内容、平台、网络、标准和安全体系规 划设计、六大业务系统链接等) 四、部署实施(实施计划、软硬件部署、接口改造、项目验收、运维 管理) 五、保障措施(组织、人员、政策、经费预算等) 六、效果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