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彷徨》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六、《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1、以现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同中国古
代近代小说划下了界限;
2、标志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
3、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传统。
4、《风波》 以1917年张勋扶植溥仪复辟为背景, 以质实老到的文笔描绘这起短命的政 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 的风波。
5、《祝福》
为《彷徨》首篇。 祥林嫂的精神悲剧;
“我” 的悲剧。
6、《伤逝》 被称作是一首悼亡诗。以男主人公的 手记方式写成。由涓生在失败的现实 中痛苦地追忆有过的追求及其破灭的
鲁迅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
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 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 描写,揭示社会了病态和不幸,表达了
深广的忧愤。
三、表现的深切 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
疗救的注意。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 自序》)
2、《孔乙己》 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
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 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
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 华小拴愚昧而可悲地死与夏瑜壮烈而 寂寞地死从不同层次对辛亥革命前后 社会阶级结构作立体性的透视,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 因。华、夏的隐喻。
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五四新青年的
生活和心灵历程。
7、《在酒楼上》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退潮,五四新
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当年的战士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许多 人在无所适从中导向颓唐,吕纬甫正是 这种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孤独者》 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被当时 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 找不到,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在绝望中折断脊骨,“躬行我先前 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 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了”。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作者不曾为任何单一的艺术格局所粘住不能 自拔,而是变化万千,无一雷同。从艺术技 巧方面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
五、以我为主,兼纳他派:确立了现代
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
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共存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 2、浪漫主义精神的始终贯穿 3、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系列 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 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
扎。
多种形态: 1、觉醒者(反抗者):梦醒了无路可走,孤独寂 寞; 2、受害者:不幸,愚昧,麻木,被损害与被侮辱; 3、权势者;虚伪,冷酷,陈腐; 4、庸众(看客):冷漠,愚昧,无意中害人; 5、道德家:虚伪,可笑; 6、纯真者:人性美,天真纯洁。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9、《肥皂》 由四铭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 行动)穿过表层心理意识、直潜 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结构做无情 的挖掘。 “由外而内的透视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10、《离婚》 是鲁迅自己所喜欢的小说,是作者亲 自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的四篇小说之一(狂人日记、药、肥 皂)。小说写的是爱姑离婚事件,却 真实地写出一出社会悲剧和文化心理 悲剧来。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