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40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热度★★☆☆☆]一、知识整合㈠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⑵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㈡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二、重点考向考向一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的位置特征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典例引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2.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奇妙景观 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开始进入汛期C.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D.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最主要经济作物[答案解析] 1.D 2.B 第1题,1月等温线平稳分布,说明受地形影响小;7月等温线分布较乱,加之该地区多低山丘陵,受地形影响大;A处为山地,夏季平均气温低于附近的28℃;B处纬度高,冬季气温比A 处低,但夏季气温和A相当,所以年较差更大。

故选D。

第2题,区域内没有高山,无法观赏到“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该地纬度低,气压带风带影响较早,春季就开始有河流进入汛期;区域内农作物熟制北方可以达到一年两熟,南方可以达到一年三熟;天然橡胶是热带作物,该地热量和降水均达不到种植天然橡胶的要考向二区域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⑴地理位置差异: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⑵气候差异的形成⑶地貌差异的形成⑷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⑸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典例引领】读图,回答1~2题。

1.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B.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C.形成两地的外力作用相同 D.两地植被景观相同2.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石油资源丰富 B.人口均占本国的20%左右,劳动力丰富C.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 D.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答案解析] 1.C 2.A 第1题,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而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故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这样两地的植被景观也不同;尼罗河无结冰期,黄河有结冰期;形成两地的主要外力作用都是流水作用。

故选C。

第2题,由图可知两地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尼罗河沿岸劳动力不丰富;两地水资源短缺,不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尼罗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与我国首都不相同。

故选A。

考点40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点训练[考点冲关]读右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面积东部小、西部大 B.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C.流量季节变化东部小、西部大 D.东侧为内流河,西侧为外流河2.下列关于图中西海岸地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沿岸地貌轮廓破碎,有利于西风伸入,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B.交通建设受技术限制,没有横跨山脉的交通线C.处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边界,地热资源丰富,地质灾害频发D.沿岸洋流流经地区多暖水鱼类,渔业资源丰富(2018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特里斯坦岛位于板块交界处,被称为全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偏远岛屿,岛上只有265位居民,经济落后,尚有大片未开垦土地。

据此完成3~5题。

3.当地食品需要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A.土地资源不足,生产规模小 B.气候不适宜放牧,乳畜产品少C.劳动力和种植技术欠缺D.冻害等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受灾严重4.该岛招聘启事,要求农夫懂温室蔬菜培育,还要懂得照顾牛羊,这样的农夫最可能是面向哪个国家A.越南B.英国 C.巴西D.秘鲁5.下列关于该岛的推断,最可信的是①随处可见黑色多孔的岩石②进口水果、蔬菜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航空③全年多刮西南风且风力强劲④该岛气候较为湿润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8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其中的东部农业文化区(下图)包括: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

据此完成6~8题。

6.对齐鲁文化副区表述正确的是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②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③沿海有渔业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7.巴蜀文化副区较之其他文化副区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的原因可能是A.曾经是古代巴国和蜀国的首都 B.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C.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 D.地形原因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8.各文化副区与当地的地方戏曲对应正确的是A.燕赵文化副区——山东大鼓 B.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秦腔C.齐鲁文化副区——川剧 D.巴蜀文化副区——京剧(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据此回答9~11题。

9.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A.山高坡陡B.终年高温C.潮湿多雾D.蛇虫较多10.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 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D.节约土地,造价较廉11.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A.黄土高原 B.大兴安岭C.云贵高原 D.西双版纳下图为某年我国M地区、N地区及全国平均用水结构统计图,其中M地区和N地区为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地区中的两个。

据此完成12~14题。

12.M地区和N地区分别是我国A.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D.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13.上题中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A.水资源总量 B.经济发展结构C.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14.关于M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 B.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C.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2018届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孔子中学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读某国水系示意图(甲图)及该国部分农业用地示意图(乙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该国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的西部和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南部光照和热量条件比较优越B.该国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面积广阔C.该国河流中水能最丰富的是塞纳河,其次是罗讷河D.该国的自然植被主要是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6.该国是著名的农产品输出国,尤其是葡萄酒的输出量大,下列与其形成原因有关的是①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较广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交通方便,接近农产品消费市场③地广人稀,适合大型机械作业④葡萄生产区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与产量的提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18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发生的明显变化(如下图所示)表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的转折点,我国正由快速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步入以稳定且适宜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

据此回答17~19题。

17.2006年以来,我国A.东部地区工业GDP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B.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较东部地区高C.东、中、西部工业总产值均呈减小趋势 D.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呈现“东快西慢”的格局18.2012—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A.生产规模缩小B.传统工业逐渐衰落 C.生产成本降低 D.技术创新能力提升19.现阶段我国向新常态经济发展过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国内市场萎缩B.资源利用率下降 C.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D.产业转型困难20.(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位于本州岛西侧的白川乡合掌村四面环山,冬季多雪,稻田纵横,水库水渠众多,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合掌造”。

“合掌造”一般坐北朝南,它是一种屋顶以稻草和茅草覆盖的木造建筑,屋顶厚且陡峭,呈人字型,如同双手舍十。

⑴分析白川乡合掌村冬季多雪的原因。

⑵根据表格,简要说明“合掌造”建筑特点对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作用。

⑶简析合掌村水库水渠众多的自然原因。

21.(2018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5月押题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盐,是支撑生命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原盐产量最大的国家,其产量达全球产量的四分之,盐产区分为海盐产区、井盐产区、湖盐产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