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题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题

2019.09郑州市103中高三复习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2019年11月,湖南某地出土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

古墓中出土的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

而兵器、礼器、生活用具确为青铜材料。

这说明()A.青铜器质地脆弱,不适合农业生产B.青铜器制造较困难,不如石器、木器简单C.青铜器产量很有限,尚不能完全取代石器D.青铜器在西周时期已经被铁器农具所取代2.诗人许浑在《途经秦始皇墓》一诗中写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指西汉文帝陵墓)。

”这首诗旨在强调()A.汉文帝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B.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时期C.暴政亡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汉文帝创立察举制度深得民心3.自从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之后,历代皇帝即以“天子”自居,昭示权力来源于上天的不可侵犯性。

这种现象说明()A.中国儒学的发展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B.中国古代的政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C.汉武帝统一思想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D.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悖离了先秦儒学4.西汉时期推行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先秦以来赋税制度的重大发展,其原因是()①以征税的形式加强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②使征税比较公平、公正,官民之间的差距缩小③它既是一种赋税制度又是一种行政制度④它有效地促进了两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5.某历史书籍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

材料中的“宋”是指()A.北宋政权 B.南宋政权 C.后宋政权D.南朝宋政权6.一本历史著作中指出,某著名科学家创立了“制图六体”理论,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绘图经验,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

这位科学家是()A.张衡B.裴秀C.郦道元D.徐霞客7.唐朝武宗会昌年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废佛运动。

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

在唐朝武宗灭佛之前,也曾经进行灭佛的皇帝是()A.秦始皇、汉武帝B.汉武帝、汉明帝C.明太祖、康熙帝D.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8.2019年6月18日,河南日报报道:《郑州新人仿古婚礼,新郎考取状元后取亲》,并配以图片。

其仿古实施中符合当时史实的是()①新郎基本出身于地主阶层或名门②作为隋唐举子主要考“八股文”③其中状元后可直接担任宰相要职④其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①李世民的个人品质和统治才能②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奠定的基础③沿用均田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④改革统治制度,善于纳谏,以隋训并勤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江西南昌),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唐朝时期,中国战争频繁,割据不断B.唐朝时期,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善于用火攻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在战争中得到运用D.唐朝时期,我国火药武器开始普及11.被称为中国古代:“已经具有近现代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的机构是()A.邸店B.当铺C.柜坊D.货栈12.《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这部著作最可能出现的朝代是()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朝时期D.两宋时期13.宋太祖赵匡胤给子孙留下了“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的遗训,这主要是因为()A.“陈桥兵变”是士大夫策划的结果B.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盛行“文字狱”C.宋朝放弃思想控制奴化百姓的做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宋朝松动1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两张照片,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主要是()A.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B.莫高窟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最大宝库C.莫高窟是魏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标志D.莫高窟中的壁画以人物画、宗教画和山水画为主15.“一国两制”早在中国古代就曾推行过,这一做法在中国由来已久。

两宋时期,辽国统治者采用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A.它是契丹族照搬汉族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B.它是当时辽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要求C.它是辽国推行军事制度和行政制度结合统治的表现D.它是宋辽“澶渊之盟”之后,开始长期和平交往的具体表现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可能是针对下列哪种社会现实?()A.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B.唐朝末年以来,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受到冲击C.随着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话本和戏剧走向成熟D.朱元璋领导红巾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统一中国17.下列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着必然联系的是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②“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④“国用可足,民财不匮”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18.郡县制度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盛行于隋唐宋元时期B.战国时期正式形成C.被元朝行省制度取代D.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19.《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

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

”书中的“他”是指()A.成吉思汗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20.下图是《行省制度研究》一书的封面,这部著作可能涉及的历史著作是()①《汉书》②《唐史》③《史记》④《资治通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1.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

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有了创新和发展,织缎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形成元代丝织业这一特色的社会因素是()①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②元朝统一中国③丝织工匠对技术的创新发展④外来丝织技术巨大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2.“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代表组织”。

这一组织是()A.东厂和西厂B.锦衣卫C.五军都督府D.提刑按察使司23.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皇帝下谕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了20条大罪,其中有“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王申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分析说明,最准确的是()A.和王申的权力是老皇帝赋予的B.清朝皇权的独尊地位不容侵犯C.嘉庆皇帝励精图治整顿吏治D.清朝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强化24.公元1662年到公元1795年,中国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百年之治”,但很快盛极而衰。

这种短暂的繁荣给当今社会的历史教训主要是()A.扩大对外开放,紧跟时代潮流B.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民生富裕C.加快法制建设,实行民主政治D.惩治贪官污吏,加强政权建设25.顾炎武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

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这首诗()①表达了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②表达了顾炎武追求功名的思想③说明顾炎武对清朝统治严重不满④表达了顾炎武反清复明的决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

”材料二《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材料三《后汉书·百官志》:“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

”致使地方吏治日趋腐败。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部分地区恢复了御史监郡制度。

《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材料四秦和汉初官吏选任主要有察举与征辟。

《史记》中说,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刘邦于汉十一年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我能尊显之。

”文帝时,下诏举贤良方正。

武帝以后,又有秀才、孝廉之选。

——引自《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阅后回答:(1)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对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怎样的态度?(2分)(2)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分析西汉时期在哪些方面对秦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4分)(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西汉对秦朝的其他政治制度所采取的措施。

(2分)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4分)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

——引自《中国古代经济史论纲》材料二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引自《中国古代经济史论纲》材料三到了南宋时期,农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稻麦的培育,棉花的种植,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兵器制造,造船业,制瓷业,纺织业,印刷造纸和矿冶,也有新的发展;城市集镇、商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很迅速。

——引自《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阅后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远古至西晋”北方一直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原因。

(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晚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的主要原因。

(3分)28.(12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图1 商朝的贝壳货币图2 战国的钱币图3 秦朝的半两钱材料二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