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夏前2070年——前1600年商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前770年——前475年前632年城濮之战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前221年——前206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西汉前202年——8年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唐朝 618年——907年627-649年贞观之治713-741年开元盛世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 1127年——1279年1141年宋金和议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 1271年-1368年明 1368年-1644年清 1644年-1911年1661-1796 康乾盛世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第一章先秦历史考点精讲1、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3)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2、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4)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3、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
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对夏商周三代更替的认识勤于政事、宽以待民、重视人才、广纳谏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条件;民心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既害了自己,也毁了国家。
1、目的:巩固对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
3、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4、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1、春秋五霸背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我国进入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1)齐桓公称霸: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标志:葵丘会盟(2)晋文公称霸:前632年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退避三舍)(3)楚庄王问鼎中原:邲(Bì)之战打败晋军后称霸中原。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4)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5)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影响: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大国谋求霸权,进行改革,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同时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也为将来的社会统一,奠定了基础。
2、战国七雄(1)背景: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至此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2)兼并战争: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
(3)著名军事家:孙膑(孙子兵法)、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4)谋略: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苏秦)。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张仪)1、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_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编订《诗》《书》《春秋》,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1)背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3)影响: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
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针对训练1、“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
这一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科举制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3、山西简称“晋”。
下列选项与“晋”的来历相关的是(B)A..大禹治水B.西周分封C.晋楚争霸D.商鞅变法4、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宋襄公D.楚庄王5、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6、“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7、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创立的学派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8、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是教导人们()A.时常复习已学过知识B.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C.经常不断向他人学习D.学习生活中各种知识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身边有长处的人学习。
它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孙子兵法》D.《金刚经》10、 10、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11、小明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
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考点精讲1、“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1)条件:(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史实: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如何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兼并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等。
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征发无尽的徭役和兵役。
1、汉武帝的文治武功1、张骞通西域(1)目的: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经过: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影响: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为西域归属中央统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2、丝绸之路(1)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2)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人口南迁(1)原因: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2)概况: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西晋后期,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3)作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江南的开发(1)原因:主要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客观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2)表现①孙吴开发江南:织麻布(会稽),生产青瓷,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②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1、改革背景: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2、改革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戴汉族服饰;④将鲜卑氏改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
3、作用: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针 对 训 练1、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
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B .公元前2世纪晚期C .公元前3世纪早期D .公元前3世纪晚期2、《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 .车同轨,书同文C .废分封,立郡县D .焚书坑儒4、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B. 实行“八股取士”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大兴文字狱5、“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