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小结第一章绪论1、动物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微生物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嗜碱性:染料为苏木精,把含酸性物质多的结构染成蓝紫色。
4、嗜酸性:染料为伊红,把含碱性物质多的结构染成红色。
5、异染性:有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料完全不同的颜色,这种颜色上的异常就称为异染性。
6、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
7、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8、石蜡切片技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染色(HE染色)→封固。
第二章细胞1、膜相结构:以类脂-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膜系统,包括细胞表面膜和细胞内膜两部分。
2、细胞膜·生物膜:通常把细胞的所有膜相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单位膜:在高倍透射电镜下,生物膜一般呈三层结构,其中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深暗;中层电子密度低,明亮,一般把具有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为单位膜。
·细胞膜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的骨架: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中的糖链:糖蛋白、糖脂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保护·运输·通信·提供酶结合位点·介导细胞连接·形成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4、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㈠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为基质。
㈡细胞器①线粒体: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包括游离核糖体、附膜核糖体(固着核糖体)。
③内质网⑴粗面内质网(RER):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⑵滑面内质网(SER):含有各种酶·合成类固醇激素·脂类和糖的代谢·解毒作用·离子储存与调节·血小板和新核膜的形成④高尔基复合体:参与细胞的蛋白分泌活动,参与溶酶体的形成和脂类代谢等。
⑤溶酶体:含有酸性水解酶。
⑴初级溶酶体:所含的酶尚未与底物起作用的细胞器。
⑵次级溶酶体:含有作用底物或分解产物的溶酶体。
·自溶酶体·分泌溶酶体·异溶酶体·多泡体·末溶酶体⑥过氧化酶体(微体):含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种氧化酶。
⑦细胞骨架系统:维持某些细胞形态,参与某些细胞的运动和运输。
⑴微管·易变微管:即细胞质内单根散在的微管。
易遭到秋水仙素和长春碱等抑制细胞分裂药物的破坏。
·稳定微管:指中心粒及基体的三联微管和纤毛及鞭毛的二联微管。
成形后相当稳定,但在纤毛和鞭毛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秋水仙素能起到抑制作用。
⑵微丝·细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粗微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仅在肌细胞中明显⑶中间丝:与微管和微丝相比,成分复杂、结构稳定,是胞质内纤维。
表皮细胞的张力原纤维、神经元的神经原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胶质原纤维均由成束的中间丝构成。
不含能收缩的成分,主要起支持作用。
⑷微梁:在胞质内主要横跨于微管与微丝之间,起更精密的支持作用。
⑧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及染色体移动有关,还构成基体并与纤毛及鞭毛的形成有关。
㈢包含物:除细胞器外,胞质中还含有一些其他有形成分,如糖原、脂类、色素颗粒和分泌颗粒等,这些物质或为细胞代谢产物,或为储存于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总称为包含物。
5、细胞核①核膜:包括内核膜和外核膜。
核膜上有核孔。
②染色质与染色体·常染色质:稀疏、着色较浅的间期核的染色质称常染色质,是进行功能活动的部分。
·异染色质:卷曲缠绕、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和团块、染色较深的间期核的染色质称异染色质,通常是处于相对静止的部分。
一般分化程度高的细胞中异染色质占大部分,分化程度低、合成旺盛、增殖快的细胞常染色质占大部分。
③核仁④核基质:是无定形的液态基质,又称核液,为核内的代谢提供一个适宜环境。
6、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第三章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基本特点·细胞成分多而细胞间质少·大多数上皮组织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上皮的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借基膜相连接·有神经末梢分布,但一般没有血管分布2、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分布及功能①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胞质薄,核扁圆,居中·内皮:被覆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只有单层细胞,适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间皮:被覆于胸腔、腹腔以及内脏器官、肠系膜、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
②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立方,核圆,居中·分布:肾小管和一些外分泌腺的部分导管·功能:吸收和分泌等③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核长圆,近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等器官的黏膜表面和一些腺体的导管等处·功能:吸收和分泌·在肺的细支气管、输卵管、子宫以及脊髓中央管等处的上皮游离面有纤毛,因而称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肠管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的柱状细胞间有杯状细胞,有润滑上皮表面和保护上皮的作用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高矮不等、形态不一,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椎体形细胞等细胞组成·分布:呼吸管道腔面⑤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多层,浅层细胞扁平,中部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分布:皮肤、口腔、食管、阴道等处⑥复层柱状上皮:表层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中间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分布:眼睑、结膜及外分泌腺的大排泄管等处⑦变移(变异)上皮:细胞的形状和层数随着器官的容积而改变·分布: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①游离面的特殊结构·细胞衣·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高倍光镜下称纹状缘或刷状缘。
·纤毛②侧面的特殊结构·紧密连接(闭锁小带):位于上皮细胞顶端的周围·中间连接(黏着小带):直接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桥粒(黏着斑):位于细胞之间,多见于易受机械性刺激或摩擦的部位·缝管(隙)连接(融合膜):位于神经元间的缝管连接称电突触·镶嵌连接一般将具有两种以上细胞连接的结构称连接复合体。
③基地面的特殊结构·基膜: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是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
·质膜内褶:内褶附近的胞质中有较多的线粒体。
·半桥粒:只在细胞的一侧具有桥粒式的结构,可将上皮细胞固着于基膜上。
4、外分泌腺类型、结构和分泌方式①类型⑴根据形状分类·管状腺:单管状腺(汗腺)、分支管状腺(胃底腺)、复管状腺(肝脏)·泡状腺:单泡状腺(小皮脂腺)、分支泡状腺(大皮脂腺)、复泡状腺(胰腺)·管泡状腺:单管泡状腺(嗅腺)、分支管泡状腺(胃幽门腺)、复管泡状腺(乳腺)⑵根据分泌物不同分类·浆液性腺:分泌物含较多蛋白质,细胞染色深,细胞核位于中央,圆·粘液性腺:分泌物含较多水,蛋白质少,细胞染色浅,细胞核位于底部,扁②结构·腺泡(分泌物质)·导管③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全浆分泌·顶浆分泌·局部分泌(胞吐分泌):包括开口分泌、透出分泌。
第四章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基本特点:①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发达②起源于间充质·间充质的细胞间质主要是胶样基质间充质:胚胎时期填充在各胚层之间,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
2、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①成纤维细胞⑴形态特点:·表面有少量短小的微绒毛·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⑵功能:能形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⑴形态特点:·表面常有一些较大的伪足和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以及吞饮小泡和吞噬体等⑵功能:变形运动及趋化性;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⑴形态特点:·胞核呈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胞质嗜碱性,在核旁可见一淡染区,分布中心体和高尔基复合体⑵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g)的,参与体液免疫。
④肥大细胞⑴形态特点:·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⑵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⑤未分化间充质细胞⑴形态特点:·和成纤维细胞相似,但细胞较小·核染色较深⑵功能:在炎症或创伤修复过程中,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⑥脂肪细胞⑴形态特点:·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⑵功能:储存中性脂肪,经氧化分解可释放大量热能。
⑦色素细胞3、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①细胞(见2)②纤维·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呈白色,又称白色纤维,由胶原原纤维组成。
·网状纤维:用银染法能使其染成黑褐色,又称嗜银纤维。
·弹性纤维:呈黄色,又称黄色纤维,用特殊染色法,如醛复红染成蓝紫色或被地衣红染成棕褐色,由原纤维和弹性蛋白构成。
③基质:化学成分主要是粘蛋白或称蛋白多糖,透明质酸为主干构成分子筛,基质中还有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渗入至基质中的水及溶于其中的小分子物质,称组织液。
4、固有结缔组织①疏松结缔组织②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基质也少,纤维特别发达且排列紧密⑴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分布于真皮、巩膜、大多数器官的被膜等处⑵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肌腱③脂肪组织·白色或黄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冬眠动物和新出生的动物含量较多④网状组织·体内无单独存在的网状组织,它是免疫系统各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5、软骨组织与软骨①软骨组织的结构⑴软骨细胞·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埋藏于软骨间质内,其所处的部位称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软骨基质染色很深,称软骨囊。
·同原细胞群:软骨中央部分的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存在,它们均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⑵基质:主要化学成分为软骨黏蛋白和水。
⑶纤维:埋于基质中。
②软骨膜:外层较致密,富含纤维,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疏松,纤维少,血管和细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