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组织学绪论LM和EM的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 μ m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 0.2nm是光镜的1000倍EM的种类1. 透射电镜(TEM)电子密度高一一色深电子密度低一一色浅2. 扫描电镜(SEM)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一透明一包埋一*b切片一染色一圭寸片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中性PAS反应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第二章细胞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单位膜的化学构成及分子结构模型生物膜细胞外膜(细胞膜)(单位膜)细胞内膜(内膜系统)化学成分:膜蛋白膜脂糖类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PPT2 P10~24『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核糖体-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岀的分泌蛋白染色质的组成PPT2 P29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PPT2 P28第三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一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保护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详见完美笔记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细胞衣(一)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纤毛1. 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2. 纤毛(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 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 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 ATP后附着相邻微管, 产生位移或滑动)(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3)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2. 中间连接(1)位于紧密连接下方(2)细胞间隙里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3)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3. 桥粒(黏着斑)最牢固(1)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成附着板其上有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成袢状返回胞质(2)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摩擦(皮肤、食管)4. 缝隙连接(1)结构:2—3m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对接,食腔连通(2)功能: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是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常见于心肌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与神经细胞之间(3)连接复合体:上述 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叫做连接复合体(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 基膜(1)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之间形成的薄膜(2)LM : 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细胞)(3)EM :基板+网板基板:紧贴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薄层透明质和其下的密度高的致密层构成(透明层+致密层)一一上皮细胞分泌网板:网状纤维+基质有时有少许纤维(4)功能:支持与固着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分化2. 质膜内褶(1)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内褶。

内褶内含有较多纵形排列线粒体(2)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3. 半桥粒(1)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2)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3)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特点组成:细胞、细胞间质(纤维基质、组织液)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含量少且排列疏松、基质丰富三种纤维和七种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主要功能细胞a. 成纤维细胞LM:胞体较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结构:LM:活跃时伸出较长或形态不规则的伪足,核小,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含有颗粒和空泡EM :有不规则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以及数量不等的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功能:1、吞噬作用2、参与免疫应答 3、分泌功能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C、浆细胞结构:LM 核小、圆或卵圆形,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丰富,多聚集在核周围并向核中心呈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胞质强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称核周晕EM 丰富的RER平行排列,发达的 Golgi C.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参与体液免疫来源:B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结构:LM :胞体大,圆或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

e、脂肪细胞f、间充质细胞g、白细胞纤维:1、胶原纤维:(白纤维)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有 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胶原纤维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k特点:韧性大,抗拉性强。

无弹性。

性大,22**..**-+2、弹性纤维:(黄纤维)LM: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醛复红染色为紫红色。

直径为 0.2 ―― 1um细丝状,折光率强分支交叉成网。

EM: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弹性大。

3、网状纤维LM HE染色淡红色,直径为 0.2 ―― 1um镀银染色呈黑色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

组成:由III型胶原蛋白组成,表面覆盖糖蛋白。

物理特性:有韧性,无弹性分子筛在结缔组织基质中透明质酸含量丰富,构成蛋白复合物的主干。

其他糖胺聚糖则与核心蛋白结合构成蛋白聚糖亚单位,后者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于透明质酸长链上,形成蛋白聚糖聚合体。

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细孔隙的分子筛结构,小于孔隙的水和水溶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

便于血液与细胞见的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水分子物质、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组织液的形成和作用形成:在动脉端血浆成分渗出,在组织中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回流静脉端,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功能:构成细胞核赖以生存的微环境。

产生或回流阻碍,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第五章血液和淋巴血清血浆的概念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由水(90% ),血浆细胞,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组成。

血清:当血液流岀血管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液有形成分凝固成血块,同时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

各类白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I无粒白细胞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L NK细胞白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1. 中性粒细胞形态:直径10―― 20um ,胞质内含许多细小颗粒(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 2―― 5)核左移(1 ―― 2):严重细菌感染核右移(4—— 5):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体积大,为溶解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体等酸性水解酶类特殊颗粒:浅红色,80%体积小,为分泌颗粒,含碱性磷酸酶、溶解酶、吞噬素等(1 )功能:趋化作用、吞食细菌和异物1. 嗜酸性细胞直径5-10Um。

细胞核常为两叶,细胞质内常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I颗粒内含有:厂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彳组胺酶:分解组胺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2. 嗜碱性粒细胞(1)形态:直径10~15 μn ,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1)形态:直径10~15 μn ,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2)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1)形态:直径10~12 μm ,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2)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3)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I5、单核纟田胞(monocyte)(1)形态:直径14~20 μ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2)功能:有一定的吞噬能力,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6、淋巴细胞(lymphocyte )(1)形态① 小淋巴细胞:6〜8 μm ,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② 中淋巴细胞:9〜12 μm ,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③ 大:淋巴细胞13~20 μm—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

(2)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血液有形成分的正常值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概念(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

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位于红骨髓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以及 .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2)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分化方向确定,亦称定向造血干细胞,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造血祖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上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

核糖体的存在,表示网织红细胞尚有继续合成红细胞的能力。

第六章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在软骨凹陷内不断分裂增殖,常形成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化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相关主题